第44章 諜海迷蹤,無間風雲——破譯鮮為人知的軍報諜戰密碼(4)(1 / 3)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輕而易舉地逮捕了56名為英國效力的荷蘭間諜,並將他們中大多數人秘密處死。對此,當時的英國卻無動於衷。那麼納粹情報部門當年究竟是如何得知這些荷蘭間諜身份的呢?英國方麵又為何對此無動於衷呢?

1942年3月,納粹逮捕了一名為英國效力的荷蘭間諜胡伯·勞沃斯。納粹逼迫胡伯假借“英國特別行動處”的名義“喚醒”那些秘密潛伏著的荷蘭間諜。根據胡伯提供的線索,並綜合了其他各方情報之後,納粹一舉將56名為英國效力的荷蘭間諜擒獲。他們中大多數人後來被送入納粹集中營中折磨而死或者秘密處決。就這樣,英國在荷蘭苦心建立起來的間諜網絡一夜之間幾乎被摧毀殆盡。

在胡伯被捕之後,納粹情報機構指示他必須若無其事、一如既往地往倫敦發送有關德國的情報。出於無奈他向納粹提供了一些情報。但他給倫敦方麵發送的電報中,暗中摻雜著一些密碼,以期暗示倫敦“英國特別行動處”總部引起注意,自己已經處在德國人的掌控之中。可是他的這番苦心似乎全被英國方麵當成了耳邊風。

胡伯認為,他和他的同伴是被英國政府出賣了。“早在我們當初在英國南部地區接受間諜培訓之時,就被告知我們當中95%的人將來總有一天會被捕。教官當時告訴我們,被捕之後可以向德國人提供情報,可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堅守一個保密底線——任何時候都不可以泄露用於與組織聯絡的秘密信號。”他認為英國情報機關當年是將計就計,以犧牲荷蘭間諜為代價,蒙騙納粹德國,讓後者誤以為荷蘭便是盟軍大舉反攻的對象。胡伯認為:“秘密終究還是秘密。英國政府永遠不會解開這個謎底。”

不過,荷蘭間諜當年是否被英國刻意“出賣”給納粹德國,二戰曆史專家也為此一直爭論不休。有人認為這隻是“英國特別行動處”的一個不應有的疏忽。更多的荷蘭曆史學家卻認為,“英國特別行動處”明知自己培訓的荷蘭間諜已經落網,可是假裝視而不見,以便使德國相信荷蘭正是盟軍大舉反攻的焦點所在。

研究“英國特別行動處”戰時行動多年的英國曆史學家福特則堅持認為,英國培訓的荷蘭間諜“素質低下”,所以才導致接連落網。

然而究竟孰是孰非,事情的真相如何恐怕隻能永遠是個謎了。因為“英國特別行動處”保存在其倫敦貝克街總部的大量戰時檔案已經於1946年毀於一場莫名的大火之中。當年那些“英國特別行動處”的關鍵人物在收山之後從未有人出版回憶錄,披露二戰期間的那段秘聞。

羅斯福公布的神秘地圖之謎

當美國的中立主義在一戰時吃到甜頭,是什麼促使美國在二戰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呢?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國開始保持中立,進行軍火貿易,發了大財。1917年,在同盟國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它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取得了戰勝國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美國想故伎重演,仍對戰爭持觀望態度,一直置身於戰爭之外,不願介入歐洲的戰事。德國法西斯侵占了波蘭,消滅了歐洲一些小國,征服了法國,向英國發起了“不列顛之戰”。英國遭到德國猛烈轟炸、損失慘重、處於危急之中時,“唯一能夠幫助英國擺脫厄運的國家隻有美國,唯一能改變歐洲乃至二戰命運的也隻有美國”。基於這種認識和現實考量,英國政府和丘吉爾首相緊急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不間斷地向美國請求支援,丘吉爾甚至警告羅斯福總統,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援助,大英帝國就很可能要在他這屆政府手中覆滅。但這時的美國國會仍然無動於衷。

而此時的斯大林也頻頻請求美國對蘇聯的衛國戰爭給予緊急援助,但美國華盛頓的國會卻“巋然”不為所動,幾乎所有的國會議員們都被“孤立主義”情緒所籠罩。

雖然此時美國總統羅斯福意識到戰爭已逼近美國,但他仍說服不了國會。他提出的援助英國的議案一再遭到否決。

不料,1941年10月的一天,國會的態度發生了180度的大拐彎。10月27日,在慶祝美國海軍節的午餐會上,羅斯福突然宣布,美國情報部門獲得了一幅希特勒德國新繪製並附有說明的中南美洲地圖。這幅地圖明確地將中南美洲的14個國家的疆界重新劃分,其中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和巴拿馬被合並成為一個受希特勒控製的名叫“新西班牙”的國家,與美國利害攸關的巴拿馬運河以及整個拉丁美洲都被納入納粹德國的勢力範圍。這意味著,納粹德國已把刺刀插進了美國的後院。德國的轟炸機將隨時飛臨美國的上空進行轟炸。

這幅地圖一公布,美國人感到問題嚴重了,戰爭就在身邊,對他們來說已不再遙遠了。於是,群情激憤,紛紛譴責德國納粹的罪惡行徑,要求美國國會和政府放棄孤立主義政策,參與戰爭,打擊法西斯,以確保美國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