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迪姆·勃納斯·李(1 / 2)

從千頭萬緒、錯綜複雜的網絡線中,他編織出了跨世界的網絡,並為21世紀創造了一種大眾傳媒工具。

想看一看在過去十年內世界發生了多大變化嗎?進入互聯網,啟動搜尋裝置,敲入查詢命令,你會得到大量信息。它向你表明你能夠“查詢”到目前網上的幾乎任何東西。你將查詢到你能從南非“螺栓男孩”那買到工業時期的螺母和螺栓,或者在紐約買到兒童玩具熊,還有外國的雪茄煙標簽等。

現在你說什麼?所有的人都知道,這年頭,你擁有一個鼠標、一個調製解調器和通往互聯網的路徑,你就可以不必受到時空限製,不必付長途電話費,而點到並進入到行星的任何地方。

噢,但是當我們-上下滾動計算機屏幕上的一覽表時,成百個目錄會出現,我們將會發現這樣一個被隱藏起來的“玫瑰園”:“全範圍查詢”約20年前由一個名叫迪姆·勃納斯·李的軟件設計者寫出的一個精彩的小計算機程序。那時候,誰會知道,從這個小小的計算機化的存儲係統中會流出文化變遷、百萬富翁的出現等遍及世界的信息,誰會想到它會形成一個跨世界網絡?

不同於許多已經推動世界發展的發明,這項發明是由一個人獨自發現的。托馬斯·愛迪生由於發明燈泡而名聲大振,但是在他的實驗室中卻有十幾個人為他效勞。威廉·夏克利可以稱得上是晶體管之父,但是他的兩位調研員卻著實幫了他大忙,而互聯網絡則幹脆是由一個專門委員會共同開發設計的。但是萬維網(world wide web)卻是由勃納斯·李單獨發明的。他把它設計出來,他又把它普及到了全世界。並且,他比其他任何人更提倡開放世界網,他沒有為此項發明申請專利和報酬。

它首先是在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啟動的。那一年是1980年。那時,勃納斯·李是歐洲量子物理學實驗室的一位軟件設計師,他花了六個月的時間來籌劃他的廣闊的網絡。他一直想開發出一種“仿人腦方式”處理信息的程序,但是這種程序隻有在開發出瞬時強行記憶裝置的基礎上才能得以開發。所以,他設計出了一張軟盤,當把它放進計算機時,它能夠留下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所有任意聯想。這時我們假定大腦有很好的記憶力,但是有時我們自己卻忘了那些聯想。他稱它為“查詢”(全範圍查詢的縮寫),它是一部從他童年時代起就一直記著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百科全書。

勃納斯·李把他的這一想法寄托在當時流行的軟件設計上,他模仿出了一種“大型文本”筆記。這個筆記上的一個文件上的句子可以連接到勃納斯·李儲存在自己的計算機上的另一個文件中;他還能夠通過輸入數字(那時沒有鼠標)追蹤到一行話並且自動把它拖到相關文本中。它自己運轉得那麼好,但是那畢竟隻是在“我的計算機”上。

但是,如果他想利用別人計算機上的文件,他該怎麼辦呢?首先,他需要征得別人的同意,然後他將不得不做一項枯燥的工作,他得把一個新的東西接到一個中央數據單元上。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法是開放他自己的文件和他自己的計算機——麵向大眾並且允許他們把他們自己的文件接到他的計算機上來。他能夠限製他在歐洲量子物理實驗室的同事們進入他的計算機,但是他為什麼不停止這樣做呢?把它麵向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開放!讓它跨越整個網絡!在勃納斯·李的計劃中將沒有中心經理,沒有中央數據單元並且沒有密封問題。計算機中的東西可以像網絡本身一樣增加,它是無限製的,他後來寫到:“一個人可以從一個軟件文件跳到一群人中,跳到電話簿中或者參加一場有組織的航行或者幹任何想幹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