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2073
今日世界
作者:陳曉潔、常夢娜
您馬上要麵對的既是一場腦力風暴,也是一場想象力的大比拚。讓我們設想一下,2073年的世界會怎樣?
1953年,不少前輩就曾預言過60年後的今天,那些預言有的實現了,有的失敗了。我們可以肯定地告訴前輩們,2013年的人們沒有開著會飛的汽車來回穿行,也不是靠吃營養膠囊度日。
時光倒退60年,估計隻有最大膽、最有遠見的預言家才能想象出今日的因特網、試管嬰兒和氣候變暖。如果60年前的人們聽說60年後的人會計劃著送機器人上火星、允許同性戀結婚、開著飛機撞摩天大樓、不拿手機出門就沒有安全感,他們會不會驚訝到無語呢?
現在輪到我們了,試著從今日的蛛絲馬跡中窺測一下未來的景象。2013年,世界某一個角落裏蝴蝶扇動的翅膀也許就昭示著未來社會的脈搏。明天雖難以預言,但仍可以把握,因為明天正是由一個個今天造就而成。
2013年的這場腦力風暴比起60年前要困難許多。當今時代的發展過於迅猛,新科學、新技術層出不窮,還不等人們反應過來便又翻過了一頁。我們必須緊緊抓住時代的每一條線索,發現可能引發未來社會變化的任何想法和現象,因為有些問題如果現在不加以重視,就會演變成後代的災難。
世界著名童話《小王子》的作者聖埃克蘇佩裏曾說過:“未來不是用來猜測的,而是用來實現的。”下麵將要為您呈現的這個未來既包含人類的智慧,又囊括著人類麵臨的困境,還點綴著一些讓人振奮的烏托邦之夢。至於夢想如何照進現實,就要看大家的了。
地球、能源與生物
未來的天氣會怎樣?
早在60年前,法國氣候學家約翰·努傑爾就曾預言:未來60年裏,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會呈直線上升趨勢。他的預言無比正確。到2073年,全球平均氣溫還將上升3到4攝氏度。不過各地的溫度變化不盡相同,兩極地區的氣溫要比其他地區上升得快,大陸氣溫要比海洋氣溫上升快。
當然,也有對未來比較樂觀的氣候學家,他們認為:到本世紀末,全球海平麵會在氣溫升高的影響下上升幾十厘米(海平麵上升40厘米將迫使2億人口遷移),擴大的海洋麵積可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不過有利就有弊,過多的二氧化碳會使海水酸化,嚴重影響碳酸鈣的形成,也就意味著海裏的貝殼、珊瑚等會大幅減少。此外,在海水蒸發麵積的擴大和氣溫升高的雙重作用下,釋放到大氣中的能量會大量增加,並直接導致暴風雨、颶風等極端天氣現象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
人類是否具備翻雲覆雨的能力?
未來的人們是否隻需要按動按鈕就能讓天空下雨或者撥開烏雲?自從20世紀40年代,美國人發明通過向雲層播撒鹽或碘化銀來實現人工降雨的技術以來,這項技術便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廣泛應用,充分地展現出了它的效力和價值。
不過環境科學家們並沒有止步於此,而是在繼續探索應對氣候變化的新方法。像比爾·蓋茨、理查德·布蘭森這樣的實業巨頭也通過提供經濟資助等方式,積極投身於這些關乎人類未來命運的研究中。科學家們的一個設想就是仿照火山爆發噴射出火山灰的原理,人為地在大氣中播撒大量灰塵,形成一層可以阻擋太陽輻射的屏障,最終達到降低氣溫的效果。不過這項措施可能引發的副作用是:加劇撒哈拉地區的幹旱程度。另有研究者計劃增加海水中的鐵元素含量,刺激浮遊生物的生長和繁殖,然後借助浮遊生物吸收過盛的碳元素。這一方案同樣存在巨大的風險,那就是會無可挽回地破壞生態係統平衡。還有一種設想:在太空架設一麵鏡子反射太陽光。這個方法可能確實有點作用,但是成本過於昂貴。
也許人類嚐試過各種可能,到最後還是發現最古老、最笨拙的兩種方法反而是最有效、最環保的:植樹造林,還有……把所有的屋頂都塗成白色,增大地表反射陽光的麵積。
洋流會突然失控嗎?
洋流就像傳送帶一樣在全球海域運轉。影響洋流的因素主要有海水的密度、溫度和鹽度,正在變暖的氣候致使大量冰川消融,必然會對洋流產生作用。不過,人類暫時還不用太擔心,世界像好萊塢電影《後天》中所描述的那樣因為洋流突然失控而驟降暴雪、瞬間天寒地凍的方式進入末日的概率微乎其微。
冰川融化導致海水中淡水含量增加,洋流肯定會發生變化,但是這種變化在一個世紀之內還不會表現得太過明顯。我們這一代人是可以鬆口氣了,不過咱們的曾曾曾孫們還是提前準備些厚毛衣為妙。
一種幾乎免費的能源?
2073年,可再生能源將徹底取代化石能源。
2008年,國際原油價格攀升至137美元/桶,全球陷入能源危機。事實上自1979年以來,人均石油產量就一直在下降,石油總產量在2006年降至最低點,需求缺口高達60%!更為嚴重的是,化石能源的使用直接導致全球氣溫升高、水循環異常、極端天氣現象頻發。能源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曆史上兩次工業革命的共同作用是把能源和信息流通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19世紀,蒸汽機的發明使印刷術獲得革命性的發展,從而大大降低了信息傳輸的成本。而後來集中供電模式的出現又成就了廣播、電視行業的飛躍。現如今,我們正在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即分散能源生產時代。所謂分散能源生產就是像互聯網上的信息一樣,協作生產、共同享用,所以它又被形象地稱為“能源網絡”,每位居民、每個家庭都可以以極其低廉的成本為“能源網絡”提供能源。現在歐洲已經擁有700萬個獨立發電的企業和家庭,相信20年內這個數目增加百倍不成問題!
“能源網絡”提供的能源價格將會遵循和電子產品一樣的走勢:30年前,一台電腦的售價高達上千歐元,而現在卻隻有25歐元。所以用不了多久,可再生能源就會像發送電子郵件一樣幾乎免費了。
世界會不會無核化?
答案要讓環保人士們失望了:幾乎不可能。如果不出意外,目前在建的核電站將會在未來60年全麵發揮作用,並且如果技術發展順利,可以回收利用核反應廢料的第四代核電站也會在2050年之前問世。
氫聚變能否應用於民用發電。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已經在法國南部的卡達拉什核能研究中心建設起了試驗場。如果氫聚變在民用核領域的可行性得到證實,那麼世界上第一個氫電站肯定可以在2073年前登上世界各大報刊的頭條。
海裏還會有魚嗎?
2073年,海洋不再神秘,因為海水裏已經沒有生命了,人類把漁業資源開采個精光,海洋生態係統完全被破壞,2073年的人們完全回憶不起魚肉是什麼滋味。《海底總動員》裏的小醜魚尼莫也不再是動畫片裏的明星,而成為了人們追憶往昔的懷舊品。
回到2013年。世界1/7的人口以捕魚為生,不過過不了多久該數目就會大幅下降,因為據聯合國統計,30%的漁業資源目前已被開采殆盡。科學家們一致認為,如果工業捕魚繼續不加區別地捕撈、毫無節製地開采,那麼2050年之前海裏的魚類就會被全部消滅掉。
不管未來海裏是否還會有魚,2073年的人們至少還能盡情享受一種海味——海蜇。海蜇和水母會成為未來海洋的霸主,它們以浮遊生物和魚卵維生,既是殺死其他魚類的元凶,又是魚類被人類消滅後的產物。
再見了,白鹮和河馬?
生態破壞、資源過度開采、氣候變暖……地球的第六次大災難正在降臨。如果人類活動的節奏再不減速,那麼所謂的生物多樣性就隻能成為動物園裏的一項展覽。正常情況下,任一物種的生存年限應該在500至1000萬年之間,然而現如今它們卻在以高於自然速度100倍甚至1000倍的速度滅亡。1/8的鳥類,1/4的哺乳動物,還有1/3的兩棲動物現都處於滅絕的邊緣。到2050年,亞馬遜雨林的麵積可能會縮減40%。隨著氣候變暖、氣溫的升高,一些島嶼可能會變成“火爐”,島上的鳥兒有翅膀,能逃走,可是別的動物呢?
唉!科學家們再賣力的呼籲也是徒勞,根本換不來多少響應。也許滅絕兩種日本白鹮和矮腳河馬在人們眼裏根本不算什麼,不足以引起關注。即使所有物種都在減少,至少有一個種群仍會膨脹,那就是人類。2050年,90億人口,也就意味著動物園售票處前排隊買票看稀有動物的人會更多了。
人類
我們可以活到多少歲?
150歲,這是法蘭西科學院院士米羅斯拉夫·瑞德曼在《超越生物學極限》一書中給出的答案。大部分科學家都認同下麵這一觀點:從生理學角度講,人類器官的壽命可以達到130年。所以2073年,法國人詹妮·卡門創下的122歲零164天的壽命記錄肯定會被打破。2010年,波士頓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提取了800位百歲老人的基因組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了130餘種與人體衰老相關的基因,並通過實驗證實了這些基因發揮作用的可能性為85%。不過,人類壽命是延長了,但人類的生存狀態呢?
人類還會死於癌症嗎?
目前,癌症的平均治愈率是50%,醫學家們希望這個概率能在若幹年後達到98%。對抗癌症方法的提升需要從幾個方麵進行努力。首先就是要提高癌症早期檢測的準確性,通過對人體血液或體液的分析發現潛在的腫瘤細胞,防患於未然,而不是像現在一樣隻能等到發病之後才能加以治療。其次,對人體基因缺陷的研究同樣十分重要,某些基因會使我們的身體格外容易受到疾病的攻擊,而另一些基因又能頑強地保護我們的身體。最後,在充分了解癌細胞的生物學特性基礎上,人們可以進一步為藥物“編程”,在藥物上添加一個可以分辨細胞好壞的“探頭”,精準地殺死癌變細胞並阻止其擴散。
未來,癌症會被當作一種普通的慢性病來對待。
我們能永生嗎?
能!準確地來說,2045年就能實現!這是32歲的俄羅斯企業家德米特裏·依茨科夫立下的賭局。2012年,他向全球1125位億萬富豪發出邀請函,提議這些富豪們積極投身於神經係統科學、微電子工藝和機器人技術的改革和創新中。德米特裏·依茨科夫的遠大計劃名為“阿凡達2045”,靈感來自詹姆斯·卡梅隆同名電影《阿凡達》。計劃共分為四步:第一步,在2015年之前設計完成一個從人體複製而出並且可以被遠程操控的機器人;第二步,在2025年前後實現人體的大腦移植,使癱瘓病人重新獲得行動能力;第三步,在2035年為具備人工大腦的機器人加載人類意識;第四步與其說是科學設想不如說是科學幻想,那就是在2045年借助發達的全息照相技術實現穿牆術和易容術。
這是癡人說夢嗎?比這還糟糕!德米特裏·依茨科夫的計劃難以掩蓋他試圖重新創造一種隻接受精英和富豪的新文明的野心。
大腦能被移植嗎?
2001年,美國科學家羅伯特·懷特成功實現了猴腦的移植(被換腦的猴子存活了幾天),引起人們一陣恐慌和持久的爭議。不過相對於更換整個大腦,移植大腦皮層的神經元在醫學領域更有發展前途。目前,神經元的移植已經在白鼠和雞的身上取得了成功。實驗者甚至將鵪鶉的腦細胞移入雞的腦內,結果:雞開始變得像鵪鶉一樣啼叫。如果這些技術能繼續進步和成熟,那麼有朝一日像阿茲海默症、帕金森綜合症、癲癇這類神經性頑固疾病就可以得到有效醫治。但是移植整個大腦和修補受傷的脊髓將始終是科學家們無法攻克的難題,因為除了技術上的障礙外,它還麵臨著難以逾越的倫理障礙。如果人腦可以被移植,那麼接受移植者並不是該大腦意識的生產者,所以這樣就說不清是人體得到了新的大腦,還是大腦控製了一具新的身體。
未來還會有胖子嗎?
世界就是這麼不公平:有人吃兩粒花生就長肉,而有人吃再多都不會變胖。現在,全球已經有超過14億的肥胖症患者。為了徹底趕走這一流行病,研究者們正在全力“圍捕”負責製造脂肪的基因。其中,來自科羅拉多州大學的研究團隊已經在白鼠體內找到了這一基因。降低脂肪基因的活性後,貪吃的人們就可以盡情地大吃大喝了。再見吧,痛苦不堪的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