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誰解其中痛(1 / 2)

誰解其中痛

今日世界

作者:伊麗莎白·麥卡拉姆

加拿大在疼痛研究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對於兒童患者的病痛卻經常視而不見。98%飽受慢性病痛困擾的加拿大兒童得不到應有的關注與治療,其身心健康與成長必然會受到影響。久而久之,痛苦的將不僅僅是孩子和家庭,社會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

家住多倫多的小姑娘皮帕快四歲了,她的個頭很高,蕩起秋千相當拿手。“高點!再高點!”她在秋千上喊著,她的爸爸詹姆斯·麥基喜悅又不失關切地望著她。突然,不幸發生了,皮帕像小鳥一樣從秋千上飛出去,摔在了地上,右腿被壓在了身下。他們離兒童急症醫院距離較遠,當時又正值交通高峰期,為了不耽誤時間,麥基和妻子艾米·紐金特把皮帕送到了附近的一家普通醫院。在多倫多,嚴重的骨傷患兒都要送往兒科醫院,於是他們在那家醫院又等了五個小時的救護車。在此期間皮帕偶爾會打瞌睡,然後就會哭著疼醒。麥基央求醫生給女兒用止痛藥,但急診醫生也不知道怎樣處理。最終到了兒科醫院,醫生們給皮帕用了藥,她立即感覺舒服多了,也能夠安靜地等待醫生為她做股骨固定手術。手術在當天順利進行。

皮帕很幸運,她所在的醫院是全世界最好的兒童疼痛治療中心之一。加拿大隻有七家醫院設有兒童疼痛門診。盡管加拿大在兒童疼痛研究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是很多加拿大患兒得不到必要的傷痛護理。哈利法克斯市著名的IWK健康中心在兒童疼痛治療規劃方麵取得了突破,研究成果頗豐。可是如果你住在凱普布萊頓地區,孩子又患有長期慢性疼痛——通常會持續數月甚至幾年——那便意味著,每次去專科醫院你都要開很久的車、離家數日、大人誤工、孩子曠課。以醫院為依托的門診可以保證各科室之間協調治療,家庭也不必額外付費。但如果帶孩子去找當地醫生,或在醫院外找按摩師,對於不同的醫療項目則需相應付費,除非家庭和各方做好了協商。另外,這些隻是部分費用,除此之外還有長期的定期診療費。麵對如此匱乏的兒童傷痛護理條件,家長們都心急如焚。

近一百年來,助產士和嬰兒看護者普遍認為,新生兒和早產兒無法感知和記憶疼痛。20世紀80年代初,一個麻醉師在為一個名叫傑弗裏·勞森的早產兒的心髒手術準備麻醉劑時,認為孩子感覺不到疼,便沒用麻醉劑,隻使用了讓他意識清醒卻不能動彈的藥物巴夫龍。這個駭人聽聞的故事以傑弗裏幾周後死亡而結束,唯一讓人感到一絲寬慰的是,孩子的媽媽吉爾·勞森在得知真相後勃然大怒,把整個事件寫出來發表在了1986年的醫學雜誌《出生》。“這件事讓我痛不欲生,那位麻醉師卻好像滿不在乎。”勞森寫道。兒科專家解釋說:無論多麼痛苦,嬰兒都無法像成人那樣表達出來。“我確信,為了便於手術,當時他們讓傑弗裏處於癱瘓狀態。一旦處於這種狀態,他再痛苦也無法哭鬧,所以他們就不管不顧。”勞森的故事讓家長和專家們深感震驚,間接推動了嬰幼兒疼痛研究浪潮。

躺在恒溫箱裏柔弱的早產兒每天至少要經曆10次疼痛發作。英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兒科教授魯斯·格魯諾發現,一個孩子受的痛苦越多,大腦發育及行為上出現的問題也就越多。那些經受慢性疼痛的嬰幼兒會早熟,有可能發展成幼兒型抑鬱症。給嬰兒止疼的難題是,常規鴉片藥物對嬰兒健康有害,而局部麻醉的效果又不好。

好在減輕疼痛並非一定用藥不可,IWK健康中心專門從事兒科疼痛研究的護士塞萊斯特·約翰斯頓和麥吉爾大學的一位教授後來研發出了一種“袋鼠式護理法”,即讓新生兒依偎在媽媽的懷抱裏,持續皮膚接觸,是護理早產兒的一種極佳的手段。上世紀70年代,缺少恒溫箱的哥倫比亞率先采用了這個方法。采用袋鼠式護理法後,隻有32周的早產兒的死亡率也大大降低。約翰斯頓的研究顯示,在給早產兒和足月兒進行皮試和注射時,讓他們像小袋鼠一樣和媽媽肌膚相親,就會大大減輕孩子的痛感。約翰斯頓和她的同事們現在正在全世界進行16項研究,為著名的《科克倫評論》雜誌提供數據,證實袋鼠式護理法的諸多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