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倒,倒時差
曆史自然
作者:阿拉·薩拉多娃
從一個時區跨越到另一個時區,不隻是調整一下手表時間這麼輕鬆簡單。無論即將到來的商務之行或是心儀之旅有多麼讓人振奮不已,時差反應或多或少地都將成為我們身體潛在的煩惱和威脅。
曆史
所謂時差反應是指當時區變化與人體生理節奏不同步時所產生的一係列身體不適現象。這一術語最早出自美國記者兼旅行家霍拉斯·薩頓。“如果你經常環球旅行,那就準備體驗時差反應吧。飛機飛得如此快,而你的生理節奏還落後好遠。”他在1966年2月13日的《洛杉磯時報》上這樣寫道。而最早強烈體驗時差反應的則被認為是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約翰·阿爾科克和阿瑟·布朗。1919年,他們駕駛轟炸機從北美洲紐芬蘭島抵達愛爾蘭,完成了首次直航橫越大西洋的飛行,全程3000公裏,一共飛行了16個小時,大約跨越4個時區。
20世紀60年代,美國人開始對時差反應產生興趣。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的專家們開展了大量研究,他們通過分析一係列洲際飛行員的身體狀況,最後得出結論——時區的迅速轉換會降低飛行員的注意力和工作能力,影響他們做出關鍵性的決定。隨著1969年全球首款長途民航客機波音747的出現,洲際飛行變得越來越頻繁,時差反應不再隻是飛行員的職業疾病,而是所有乘客都可能麵臨的體驗。
症狀
時差反應的常見症狀一般類似於醉酒後的身體狀態——頭痛、雙手發抖、思維混亂、睡眠紊亂、腸胃不適等。長期的時差反應還會導致人的記憶力下降、內分泌失調,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病和癌症的發病風險。
時差反應與生物鍾的紊亂密不可分。日常光照保證了人體生物鍾周期與自然界24小時的晝夜更替保持同步,所以我們也就有晝夜節律的睡眠、清醒和飲食行為。隨著時區的迅速轉換,體內誘導自然睡眠的褪黑素就不再按照自身規律穩定分泌,生物鍾的調節就會出現紊亂,睡眠問題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此外,時區的迅速轉換還會導致人體血液中的皮質醇濃度與地麵晝夜變更的不同步。正常的皮質醇代謝遵循24小時周期循環,規律被打破時,皮質醇水平就會在本該下降的時候上升。如果人體血液中的皮質醇濃度長期偏高,情緒煩躁、極度疲勞,甚至是血糖升高、骨質疏鬆、肌肉萎縮、免疫力下降、體重上升等負麵效應就會接踵而來。
長途飛行產生的時差反應總是讓人煩惱不已。時差反應不會迅速消失,而是處於潛伏狀態。甚至在飛越7個時區之後的40天,我們的身體仍回不到過去的工作模式。此外,長期熬夜一族的生物鍾節律也會逐漸發生改變,形成一種慢性時差反應。熬夜會抑製影響生物鍾周期的一種蛋白質,從而導致生物鍾紊亂。一旦身體各器官無法按照正常規律運轉,新陳代謝受到影響,記憶力、腸胃、睡眠等各種疾病就會自己找上門來。因此,熬夜應該和時差反應一樣引起我們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