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以比它過去所發動的更有效的“和平攻勢”作出了回答。這次的第一個行動是迅速締結了由於東西方分歧而延擱了10年之久的對奧和約。4月初,奧地利總理應邀去了莫斯科;在一個星期內他帶回了一個條約,在這個條約中,蘇聯作了這樣多讓步,以致所有國家,不顧華盛頓方麵感到有些迷惘,都在5月15日簽了字。蘇聯的主要要求就是要奧地利在東西方爭端中保持中立;這一點奧地利人很樂於做到。同月,莫斯科又提出一個裁軍建議,這次是以英、法以前的方案作基礎。但是由於華盛頓的拒絕,這個建議沒有能夠成功。
赫魯曉夫上台後,對斯大林作出了全盤否定。毋庸置疑,斯大林對於蘇聯的巨大貢獻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蘇聯人的工作不僅限於奧地利。布爾加寧總理和赫魯曉夫總書記接著訪問了貝爾格萊德,在那裏,他們對於同南斯拉夫的不幸的破裂向鐵托作了道歉。通過這次不尋常的、但是愉快的丟麵子的行動,蘇聯在東南歐的一個具有高度戰略意義的地區贏得了另一個中立國家,這個國家同蘇聯的友誼可望增長起來。到1955年春末,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出,莫斯科正在建立一條縱貫歐洲的、能夠防止東西方之間發生邊境挑釁的中立地帶。這時,在德國內部也增長了壓力,要求通過同樣的中立道路而不是通過重新武裝來統一德國。
1955年的4月和5月,亞洲和非洲的29個國家的代表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召開會議,即著名的“萬隆會議”。會上,一致通過了一個互助的綱領。長期以來被壓製的占人類多數的14億人民的代表,在曆史上第一次獲得了發言權。來到這裏的還有中立國家印度、緬甸、印度尼西亞,會議是在它們的發起下召開的。來到這裏的有阿拉伯國家,有非洲叢林裏的人民,有日本,還有各種各樣仰華盛頓之鼻息的小國,它們試圖用攻擊共產黨來製造摩擦。來到這裏的也有中國的總理、共產黨人周恩來,他拒不發怒,而卻說:“我不是來吵架的,我是為這裏所有的人們的成功而來的。”由於他和印度尼赫魯的政治家風度,所有這些十分不同的人一致同意:①互相貿易,互相給予經濟援助;②交換情報和學生;③為實現聯合國會員國的普遍性而努力;④反對生產、試驗或使用原子彈和氫彈。
蘇聯沒有被邀請參加萬隆會議,因為這個會議是亞洲人和非洲人的事。但是蘇聯的主要首腦們,在訪問了鐵托之後,又飛到了印度、緬甸和阿富汗,受到了極為熱情的接待。在加爾各答出來歡迎他們的群眾比出來參加甘地葬禮的人還多。印度人喜歡蘇聯人的不拘禮節。他們喜歡看到布爾加寧在他感到他們給他戴上的花環太重時,就套了幾個在主人的脖子上。他們喜歡看到赫魯曉夫抓過一把農民的鐮刀來顯示他也會收割莊稼。他們尤其喜歡看到顯要的外賓也戴上甘地帽和行著雙手合十的印度禮節,而不用西方的握手禮。他們問道:“為什麼從來沒有一個西方人這樣做過?”答案看來是清楚的。沒有一個西方人是把印度人平等相待的,也沒有一個西方人曾經出於禮貌在他們的土地上模仿過他們的禮節。而蘇聯人似乎是很自然地這樣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