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才有事(三)第十三章 勇於打破常規,不可泥古不化(1 / 1)

有人才有事(三)第十三章 勇於打破常規,不可泥古不化

那些勇於打破常規的人,往往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成功。"烏鴉喝水"的故事流傳開後,大家都覺得烏鴉聰明。烏鴉也用同樣的辦法教小烏鴉,這樣傳了許多代。有一年發生了變化,老烏鴉示範一粒石子一粒石子地投進深瓶子裏,使嘴夠不到的水麵漫漫升高。然而小烏鴉卻心不在焉,它在想:"這太慢了,有沒有更快的辦法呢?這時老烏鴉過來訓它:"別偷賴,照著祖傳的辦法做"。小烏鴉卻轉身走開,一會兒它銜來一根管子探進瓶裏,馬上就喝到水了。老烏鴉不得不承認"這小子真行!"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也有不少規矩和條條框框在約束著我們的行動,有些陳規舊習你不打破它,就隻能在它的小範圍內活動,那麼你的命運也隻能與其他人沒差別,不壞也不好如此而已。

亞曆山大率領古馬其頓軍隊橫掃了歐洲之後來到了印度。在印度有一個千年無人破解開的繩結,據說誰能解開誰就能做"亞洲王"。亞曆山大一劍把繩結砍成數斷,他成了亞洲王。

規矩雖然代表著頑固勢力,但隻要你有勇氣和力量,規矩是可以打破的,但生活中有些人失敗,是因為他總泥古不化,按圖索驥。

按圖索驥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則寓言。傳說伯樂有個兒子,想繼承父業,也學相馬。有一天,這位"少伯樂"拿著父親寫的《相馬經》,外出尋找千裏馬。《相馬經》說:"千裏馬的主要特征是:高腦門子大眼睛,蹄子象摞起來的酒曲塊一般。"他出門沒走多遠,看見一隻大癩蛤蟆,便興高采烈地回家告訴爸爸說:"我找到千裏馬了,和《相馬經》說的差不多,高腦門子大眼睛,隻是蹄子不象摞起來的酒曲塊兒罷了。"伯樂聽後,啼笑皆非,隻好說:"可惜這種馬隻愛跳,不能騎啊!"

這則寓言意在諷刺那些拘泥成規,死套書本框框,缺乏機動靈活素質的人。它也從反麵告訴我們,隨機應變,機動靈活,是一個優秀決策者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因為社會是錯綜複雜的,事物也總是不斷變化發展的,變化有時在意料之中,更多是在意料之外。決策者要想適應多變的形勢,遇事就必須沉著冷靜,善於審時度勢,見機行事。《孫子兵法》說:"將者,上不製乎天,下不製乎地,中不製乎人,故兵者凶也,將者死官也。"這段話說明了非最高位的決策者處境的艱難,而解決的辦法隻有依靠決策者所具備的機動靈活的素質。但是在進行決策時,決策者能夠靈活機動地運用原則,決非一件易事。曆史上許多有才華的人在這上麵栽跟頭的事例並不鮮見。三國時期的馬謖,因機械照搬兵法原則而痛失街亭的悲劇就是一個典型事例。

蜀魏街亭之戰前夕,馬謖自告奮勇請戰守街亭。孔明說:"街亭雖小,幹係甚重,倘若有失,吾大軍休矣。汝雖深通謀略,此地奈無城廓,又無險阻,守之極難。"馬謖說:"我自幼熟讀兵法,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隨即立下軍令狀。孔明又派"平生謹慎"的王平為副將,與馬謖共守街亭。到達街亭後,馬謖與王平在布陣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王平主張在五條通道的總口處築起城垣營壘以阻敵軍,而馬謖卻主張在大道側邊的山上屯軍。對兩人的爭執,《三國演義》是如此描寫的:"平曰:'參軍差矣。若屯兵當道,築起城垣,賊兵縱有十萬,不能偷過;今若棄此要路,屯兵於山上,倘魏兵驟至,四麵圍定,將何策保之?'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隨丞相經陣,每到之處,丞相盡指教。今觀此山,乃絕地也,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自亂矣'。謖曰:汝莫亂道!孫子雲:置之死地而後生。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以一可當百也。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

從這段描寫中,我們可知,馬謖的用兵得圖是占山居險,以達到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目的。但戰爭並未按他的主觀願望發展。當司馬懿利用馬謖在山頂紮寨的錯誤,采取以困製敵的策略,斷蜀軍汲水道路後,並沒有引起蜀軍決一死戰的勇氣,反而弄得士氣瓦解,寨中大亂,最後,馬謖"隻是驅殘兵殺下西山逃奔",痛失街亭,自己搭上了身家性命。

馬謖熟知兵法,在平定西南時曾向諸葛亮提出過富有戰略性建議,否則諸葛亮也不會把街亭重地交給他守。但馬謖和隻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一樣,隻會機械地套用兵法而不敢打破常規,結果兵敗身死,教訓可謂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