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在絕望中尋找希望2
第二章 隻要想做事,逆境就是你的常態
常常有人問我成功的概念,我說“成功”是活著的人不能說的詞,因為隻要你想做事,逆境就是你的常態;如果不想做事,失敗就是你的常態。
人這一輩子,如果想要成長,最重要的是求得自己內心的堅強。隻有自己勇敢、堅強起來了,所有的事情才不會被難倒。這裏所說的勇敢、堅強,不是指被世事滄桑摔打以後,最後變得老於世故,對任何東西都不再動情的冷漠態度。
一個不動感情的人絕對不會產生激情,也絕不會產生向上的力量。我們所要的,是在曆經磨難後,內心產生的另外一種狀態,這才是真正的堅強——這個“堅強”體現在你願意接受現實世界,對現實世界更加敏銳。這種“堅強”,我們可以稱之為信念。
信念,是從你內心產生的一種堅強。也許有人會問,到底什麼是內心產生的堅強。很簡單,在你麵對任何艱難困苦、曲折失敗的時候,相信自己未來能夠做成事情,相信自己能夠繼續往前走。
常常有人問我成功的概念,我說“成功”是活著的人不能說的詞,因為隻要你想做事,逆境就是你的常態;如果不想做事,失敗就是你的常態。活著就是在起起伏伏中前進,成功就是不管你怎麼跌倒,還要爬起來。堅強的人,都是從失敗中能夠站起來的人。
——俞敏洪2008年在武漢“名家論壇”上的講話
背景分析
1991年的一個夏夜,俞敏洪在一個月光皎潔的晚上,推著裝滿行李的三輪車,黯然地離開了北大南門。可以說,這一次人生的突圍,對於俞敏洪而言有著分水嶺的意義:當時的條件是落魄和艱難,越能激發他作為“三流文人”身上的“痞子精神”,促使他開創一條屬於自己的事業之路。
當然,一份事業的起步通常不會一帆風順,正如俞敏洪所言:“成功”是活著的人不能說的詞,因為隻要你想做事,逆境就是你的常態。由於沒有辦學執照,也沒有為人所知的教學品牌,俞敏洪無法獨自招生。而他曾經在東方大學外語培訓班打過工,這是一所由中國人民大學的幾個退休老教授合辦的學校,此時的俞敏洪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和東方大學合作。但是,為了能夠使用學校的品牌,取得合法辦學的權利,俞敏洪要拿出總收入的25%給東方大學,因此俞敏洪自己的實際利潤已經很低。
但是,合作總算達成,隻需蓋幾個章就能收入高額的“品牌使用費”,東方大學自然是願意的。於是,俞敏洪開始依托這所名叫東方大學的民辦學校,創辦自己的英語培訓班——東方大學外語培訓部。這一年俞敏洪29歲,他在逆境中突圍的目標僅僅是:擺脫生活的窘境,攢夠出國費用,然後像他羨慕的同學和朋友一樣,到美國去留學。
這樣到了1993年,俞敏洪覺得已經不需要再使用東方大學的品牌了,他想申請辦學執照,創辦一所自己的學校。此後,俞敏洪為了一張合法的辦班辦學執照,經常騎著自行車去北京市海澱區教育部門,一直磨了半年多的時間,教育部門的人實在無法招架俞敏洪的苦苦哀求,改變最初堅決不同意的狀態,最後終於網開一麵,給了俞敏洪一個試營業的辦學許可證,並聲稱“半年以後如果有一個學生來告狀,立即把你的辦學許可證吊銷”。
那一天是1993年11月16日,呼嘯的北風卷著黃沙,彌漫著整個北京城,而此時的俞敏洪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卻好似一個從沙場凱旋的英雄——因為這一天意味著“新東方”正式成立,俞敏洪對它的未來充滿了期許和希望。
然而,創業路上的許多辛苦和折磨,都是沒有經曆過的人無法想象的。即便很多艱辛俞敏洪都可以承受、可以忽略,但他畢竟是一位教師,要放下架子、拋開麵子去宣傳、去貼小廣告、去爭搶生源,為了擺平糾紛去“巴結官道上的人”……一個文人去經曆商場上的這些辛酸,一般人是無法體會的。正如俞敏洪自己回憶時所說:“那時,身體上的痛苦還能夠忍受,但精神上的折磨幾乎讓我喪失信心。”但是,對於俞敏洪和剛剛成立的新東方來說,“逆境”的磨煉和鍛造,才隻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