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節:葬李二李治登基,亂朝綱長孫攬權(1 / 2)

第九章 官運亨通 第四十二節葬李二李治登基,亂朝綱長孫攬權(求訂閱,求打賞)

張成才冒死跑到了楊妃的宮裏,大家都吃不準對方的底牌,經過了一番唇槍舌劍,楊妃娘娘算是低下了高貴的頭顱,答應帶著李恪出去另找地方開辟基業。

李治本身就是個沒主意的,一聽師兄把事都給談好了,也是高高興興的答應下來,還給那楊妃開了白條,這下子總算是皆大歡喜。

第二天,太子李治召見群臣,公布了李二和長孫皇後的賓天的消息,一時間國公勳貴是哭聲震天,長孫無忌不愧是群臣的領袖人物,大手一揮,國不可一日無君,先擁戴太子於太極殿繼位,然後再給那李二和長孫皇後發喪。

李治就在這麼個說順利又不順利,說不順利又很順利的情況下登上了皇位,立太子妃王氏為皇後,定年號永徽,而後,定李二諡號為太宗皇帝,罷諸土木之工,並下令諸王為都督、刺史者,全部來京奔喪。

四夷之人入仕於朝及來朝貢者數百人,聞喪皆慟哭,翦發、剺麵、割耳,流血灑地。八月,葬太宗於昭陵,諡文皇帝。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請殺身殉葬,未獲準。

被擒蠻夷君長頡利等十四人的石像被列在北司馬門內。從此,大唐進入了李治的時代,在李治的帶領下,開創了大唐的一個新的篇章。

李治新官上任,按正常人的做法,應該是先燒他個三把火再說,可這娃從小就懦弱,不愛點火,一切蕭隨曹規,對太宗皇帝定下的規矩,能不動就不動。

隻有一樣例外,就是兌現了自己的白條,令劉仁軌帶兵十萬,攜三王出海尋找封地,目標直指澳大利亞,至於能不能到地方,到了地方能不能占住腳,就不是李治能管的了。

由於貞觀二十三年大唐文武百官的領袖人物死的太多,幾個空出來的位子也被李治塞上了幾個人,長孫無忌升任了左仆射,還兼任著吏部尚書,主管大唐百官升遷調動;

張成才平叛有功,避免了皇室的內鬥,升任了右仆射,兼任了兵部尚書,大唐的兵馬就這麼被張成才抓在了手中,薛仁貴王玄策皆有封賞,唯獨這李績的位子是一動沒動。

說到李績,事情就得交代一下了,這小子這次可是壞出水來了,也難怪隋唐演義把他說成個是賣假藥的牛鼻子老道,他為了避免自己陷的太深,盡然是兩頭買好,這邊跟楊妃許諾,隻要李恪進了皇宮,他那邊就堅決支持,擁立李恪;

那邊又在那忽悠袁天罡,說什麼李恪已經被他拿下,還把李恪的玉佩給了袁天罡以示忠誠,最終是兩天誰也沒敢相信他,等到張成才和楊妃把話說開了,才知道李績這小子一直在那當牆頭草,就等這分出勝負撈上個擁立之功。

李治對這事看的很明白,沒把他擼下來就算是恩典不輕,怎麼還會去提拔他啊!大唐的勳貴們知道了這個事情,把個李績是罵的不輕,都說他差點把這麼多年的老友都給賣了,實在是太不是個玩意了。

李績被這群老人渣埋汰的實在是呆不住,竟然要求調離長安,要去邊境為國立功,李治也不是個好脾氣,一張調令就發了過去,西域都督府都督。

聽說李績這小子是哭著出的長安城,走的時候都沒個人送送,張成才眼看這曆史名將混的這麼淒慘,心中也是十分的不過意,可自己又不能去,那李績坑的就是自己,自己去了隻能給人家添堵,沒奈何讓那薛仁貴頂了缸,替自己送了送這個曆史名將定鼎功臣。

這次出了這麼個意外,讓李治和張成才的關係那是好的不能再好了,關鍵時刻還是哥們頂用,就是舅舅也不行,先是薛仁貴跑到東宮陪自己,別管是被抓的還是自願的,好歹是捧了個人場。

再就是師兄單刀赴會,說服楊妃遠走海外,這情分可太大了,一時間科學家門下在大唐是好提拔的很,連張成才的兩個損友都沾了光,王承業進了戶部,劉煥明成了兵部右侍郎,王玄策更是離譜,直接就當了吏部尚書,估計這科學家是人太少,不然六部官員估計得換上個遍。

京城的防務基本上算是交給了薛仁貴,在張成才的強烈要求下,右武衛軍的統領換成了蘇定方,蘇定方一直沒撈著提拔,忽然下了聖旨給他升官,感激的是無法言表,聽說是張大公爺在朝堂上一力保薦,心裏也是納悶的要命,沒啥交情啊,他保薦我幹哈捏??

眼看著李治的位子是越坐越穩,張成才的心也就放進了肚子裏,日子一久,那偷懶的毛病就開始發作了,這幾天是天天的遲到早退無故曠工,搞的長孫國舅是非常的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