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節:憶前世決定用兵,選首攻大鬧書房(1 / 2)

第十章 開疆擴土 第十七節 憶前世成才定用兵,選首攻將軍鬧書房

張成才被個程咬金弄到屋子裏磨叨了半天,才知道為啥武將年年鬧出征,文官天天喊和平,說到底就是在朝堂上誰說了算的事,也就是爭權奪利,這事也沒人能論出個誰對誰錯來,反正這各個朝代有各個朝代的難處。

不過根據張成才學到的知識,文武相爭要是到了一定的程度,那後果也是十分的嚴重,說到這文武之爭的惡果,後周和弱宋就是個典型的兩個極端,武將權力大了要篡權,後周就是個例子,好好的江山就這麼著沒了,也沒見人家君主失德,一個陳橋兵變,說篡就給篡了,孤兒寡母的,不禍害你們禍害誰啊!

可話又說回來,老趙家篡了老柴家的江山,也算是得了經驗,對武將打壓的那叫一個厲害,弄出了千古揚名的杯酒釋兵權,還留下了個狗屁的組訓,不許殺士大夫,搞的天下人連個練武的都沒有,最終的結果那可比人家老柴家悲催多了,北宋那就不用說了,宋徽宗、宋欽宗絕對是曆代皇帝中不要臉的極品,就那生存條件,老婆被人一個個的拉走睡了,還給封了夫人,掉過頭來給點吃的這倆玩意是趕緊的謝恩,給個皮襖人家宋徽宗還寫詩道謝,臉皮之厚,震鑠古今。

要說這是個男人,看著老婆被人睡,自己在個井裏混日子,那還活的下去,哎!你還別說,人家這爺倆真不愧是文化人教出來的徒弟,深喑臥薪嚐膽的真諦,這當爹的楞是在個井了當了九年的烏龜,才戀戀不舍的離開了人世,這當兒子的就更沒得說了,他老婆聽說要被扒了衣服到金國祖廟裏行牽羊禮,直接不拿自己當人看,那是非要自盡不可,可人家欽宗皇帝非常的了不起,當時就對朱皇後發了話,要死也得行完禮,不然金國的那幫人怪罪我咋辦?

朱皇後被逼的沒有了辦法,行完禮後,自盡身亡,這欽宗一看金人沒怪罪自己,才算鬆了一口氣,為了不辱沒他爹的名聲,決定繼續把個烏龜當下去,愣愣的活了三十年,最後連人家金人都看不下去了,臉皮也太厚了這個,咋還不死啊!趕緊安排了幾個人,拿馬把他活活的踩死,這個東西才十分不舍的閉上了雙眼,至於南宋趙構弄出來的那窩玩意就更別提了,喊他們是畜生都是對牲畜的侮辱。

後周武將不所謂不強,弱宋文官不所謂不多,論起詩詞歌賦錦繡文章,也就是這宋朝能和大唐比個高低較個短長,可這下場都是相當的悲慘,怎麼才能走出怪圈呢?

張成才送走了幾個將軍,自己在個屋裏邊喝悶茶邊思量,這家天下就是這麼個壞處,你不管往哪歪,都會出現偏差,不過要說到後果,恐怕是文人掌權比武將當政要嚴重的多,曆史上漢家民族三次亡天下,都是文人惹出來的,哪三次啊?一次是晉朝南遷,五胡亂中華;一次是宋朝,先金後元,被人給羞辱到了家;第三次就是大明朝,這老朱家倒是有氣節,從崇禎到南明,個個都能死社稷,可手裏沒將有個屁用啊!

這功勞都是武將打,史書都是文官記,文化人說話當然要向著文化人了,反正武將就是出了屁大的事,那也是驚雷,文官就是再害國,那也是出了一個敗類,無傷大雅,到了大唐,眼看著李二把個周邊的國家都揍了一個遍了,武將也就開始失去了作用,記得曆史上,最後能陪著李治這貨走一段的,就剩下個李績、薛仁貴和蘇定方了,就他三還都是三緘其口,能不說話就不說話,以至於武四姑娘奪取大唐江山奪的連點顧慮都沒有,愣愣的讓大唐斷片了十五六年。

至於苗頭現在已經露了出來,沒有仗打,武將的子孫不是從文,就是沒有理由提拔,眼看著老的老小的小,滿朝都要成了文官的天下,倒不是長孫無忌要和武將過不去,可是坐在那個位子上,他想讓也沒法讓,不然他也呆不長,而張成才碰到的也是這個情況,他眼下隻有兩個選擇,一是馬上辭職,回家洗洗睡覺,離開這個漩渦;二是尋找目標,開疆擴土,讓武將保持一定的話語權,繼續在朝堂上和文官分庭抗禮。

本來這些破事都是李治該操的心,底下的人該鬥鬥就是了,偏偏這張成才挑官挑了個兵部尚書,成了天下武將的代表人物,直接被從幕後推到了前台,前一陣子和個長孫無忌為了保住李治的皇位,大家都還能攜手共進,可到了現在,那是非要劃下道道不可了,照張成才看來,無論於公於私,武將的地位都得保,這文官從來都是個不消停,沒了武將他們一樣會內耗,到時候肯定是要弄個黨爭啥的,這天下要是光讓文人管,那是肯定得亂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