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一)1-1(1 / 3)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一)1-1

第1章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生活

作為爸爸,也許這些現象對你已司空見慣:一個六七歲的孩子還不知道如何穿衣脫鞋;一個小學高年級的孩子還不知道如何整理書包;一個上初中的孩子上學和放學還需要父母接送;一個考上大學的大學生在學校因生活難以自理而極度苦惱。對此,做為爸爸的你肯定會感慨萬千:為什麼不讓孩子學習和掌握獨立生活的能力呢?

孩子的獨立生活、自主自立的能力是孩子行走的雙腿、飛翔的雙翅。一個沒有獨立生活能力、沒有自主自立精神的孩子,就像溫室裏的幼苗,未經風雨,長不成參天大樹,就雛鷹沒有翅膀,永遠飛不出鷹巢。隻有善於獨立生活、具備自立精神的孩子,才能夠勇敢地直麵困難與挫折,才能夠經受風霜雨雪,使自己的人生之路寬闊坦直。

作為爸爸,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的能力與自主自立精神,是你送給孩子一份最珍貴的"人生禮物",作為爸爸,請你接受我們的忠告:用"苦心"和理智,放開你的雙手,給孩子一片天地,讓他自由地飛翔!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作為爸爸應盡量給孩子以更多的成長空間

每一個爸爸都忘不了孩子走出自己的第一步時,自己的激動心情。許多家庭都用攝影機和錄相機記下了這個激動人心的場麵。如果家長留心孩子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這樣為孩子感到驕傲的場麵會數不清有多少次。在孩子成長發展的所有其他方麵,如同讓孩子邁出第一步一樣的過程需要不斷重複。爸爸從孩子身邊退一步,把手伸向他,但孩子剛好夠不到。就這樣,爸爸鼓勵著孩子,往前走。他給孩子空間,讓孩子向前移動,不依靠他,獨自地向前去。孩子在盡自己的努力,當他趕上爸爸,終於撲到他懷裏時會很激動很欣慰,而爸爸也為他的成就而激動不已。幫助孩子成長的其他方麵也是這樣,我們退一步,給孩子空間,用不著過分擔驚受怕,也用不著過多地給予嗬護,而是鼓勵尊重,讓他們懂得我們相信他,隨時給予他愛的支持,以真正的愛將孩子引向生活之路。"爸爸,老師讓我報名參加拚寫競賽。"13歲的王倩一回到家就告訴爸爸。"太好了,你去報名了嗎?""還沒有。""為什麼?寶貝。"爸爸問,"我有點害怕,台下會有很多人看。"王倩很激動,她在家是個聽爸爸話的孩子,在學校平時不愛多說話,但學習成績很好。"我想你還是報名吧,你可以鍛煉鍛煉自己。不過這事情你還得自己決定。"爸爸離開了王倩的屋子。過了兩天學校老師打來電話,讓王倩的爸爸說服王倩報名參加拚寫競賽。王倩回家後,爸爸跟她談了話,爸爸說:"首先,我們不是強迫你一定報名,這事還是你來做決定,但我們可以談談參加競賽的利弊。參加競賽可以鍛煉自己的意誌,鍛煉自己的智力,增強自己的信心。贏了更好,沒得名次,也無關緊要,爸爸不在乎。因為你在爸爸的心中是有能力的孩子,這點不需要用競賽的名次來證明。"爸爸又說:"老師打電話來說,他是很相信你的能力的。我們對你的比賽結果並不太關心,關心的是你是不是用這個機會去鍛煉自己。"有開明的父母這樣鼓勵和支持,最後王倩還是報名去了。爸爸知道王倩很聰明,隻是太膽小。她不敢想像自己在台上對著那麼多觀眾拚寫單詞會是什麼樣的感覺。爸爸很想讓王倩見見世麵,走向自己的生活,而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他想王倩也希望通過這個機會來證明自己的能力,鍛煉自己的膽量,發現自己的潛力,隻是有些發怵,需要做父母的給加油,同時又不增加非要得名次的壓力。爸爸對王倩充滿了信心,但他並不催促王倩,而是讓她自己來作決定。通過這件事王倩增強了獨立性與勇氣,而爸爸很滿意他鼓勵了王倩,使她沒有失去一個鍛煉自己的好機會。

在這種很敏感的情況下,父母必須小心謹慎,給孩子自主權,讓他們自己作決定。同時我們必須讓孩子知道我們對他有信心,相信他們的能力。

放開你的手,劃一塊空間送給孩子,因為這原本就是屬於他們的東西。

尊重孩子的權利,但並不意味著喪失原則對孩子不可溺愛與失愛強調孩子的權力要得到家長的尊重,但這並不是說我們應一味地遷讓孩子。在一些原則問題上,爸爸還是應堅持一定限度。適度的規矩對孩子來說還是必要的。

孩子需要知道父母對一些事情的要求是堅定不移的,這種堅定的立場使孩子知道限度。如果沒有限度的話,孩子們就總是想不斷嚐試,看看自己能走多遠。結果他們的行動惹怒了大人,致使父母進行嚴厲的懲罰或大發雷霆。這種不愉快的事情一旦發生,和諧即被破壞,這是父母與孩子都不希望看到的。5歲的哥哥和3歲的妹妹在畫畫。他們開始在本子上畫,然後用蠟筆在桌子上畫,最後竟把白色的牆壁畫得亂七八糟。愛清潔的爸爸看見後,氣不打一處來,發了火,揍了每人一頓。

在事件的開始爸爸還很高興,兩個孩子在畫畫,後來他們畫到桌子上時,爸爸也沒理他們,他想擦一擦就幹淨了。而兩個孩子就以為,他們可以隨便畫,爸爸不表態便意味著默許他們可以畫在桌子上,那麼他們畫在牆壁上也一樣無所謂,結果就畫了一牆,招來一頓懲罰。本來孩子們隻應該在本子上畫畫。這一點爸爸一開始就應該告訴他們,不能畫到桌子上、牆上、地毯上。爸爸應該堅定點,說過的話就不能改變,不能模棱兩可,更不能非等事物發展到糟糕的地步,再去試圖更改。

那麼怎樣做才算很堅定而又不是專製式的呢?這裏重要的是知道怎樣才算是堅定。不專製意味著我們不把自己的意圖強加在孩子頭上,我們應該告訴孩子們該做什麼、怎樣做的道理,再對他們提要求訂規矩。如果我們試圖把意圖強加在孩子頭上,隻能引起他們反抗,而堅定意味著父母表現出實施自己決定的決心。我們可以決定我們要怎樣行動,並且堅持到底。在上麵這個例子中,爸爸一開始就該讓孩子們懂得,隻能在紙上畫畫,否則爸爸就不讓孩子繼續畫畫。如果他們亂畫,我們可以沒收孩子的筆。正確的程序是先同孩子們談好:"如果你們不在紙上畫,而畫到其他地方,我就要收回彩筆,今天下午便不許你們畫畫了。"得到孩子的認同後,再讓他們開始。然後爸爸要監督孩子們,隻要他們畫到桌子上,就去沒收筆,不需任何其他的解釋。這樣,爸爸很堅定地站在他的立場上,要孩子知道,談好了的規定是不能改變的。一旦孩子懂得畫畫隻能在本子上,而這項規則是應遵守的,那麼就不會出現畫到牆上之事,也就不會受罰,搞得大家不愉快。我們必須尊重孩子們的權力,堅定而又不專製。父母和孩子應互相尊重,在合理的範圍內讓孩子自己決定孩子的事情。但對已製定的原則不能讓步!

李曉喜歡看電視。一天到了上床睡覺的時間,他還要看,央求爸爸讓他再看一會兒。爸爸把電視關上,李曉打開,又關上,他又開開。爸爸最後把總開關關上了,整個房子裏一片漆黑。李曉隻好自己睡覺去了。

當李曉看電視的要求超過一定的限度,爸爸並沒有與李曉爭吵,強迫李曉去睡覺,而是把總電源關上了,表示了自己的決心,李曉隻好睡覺去了。

堅定就是拒絕屈服於孩子的過分要求,不使他們為所欲為。孩子年齡雖小,但很聰明,他們經常察言觀色變換花樣,讓父母圍著他們團團轉,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做父母的,對某一件事一旦做出決定,就貫徹到底,不隨意改變主意,孩子們知道糾纏下去無望,便會放棄自己的無理行為。

貫徹決定需要堅定不移,甚至要施加壓力,特別是對比較小的孩子,當爸爸說"不"的時候一定要態度明確,爸爸必須使他的限製貫徹到底。如果孩子不是從心裏明白,訓斥、威脅或打屁股是沒用的。因為孩子們挨了打,可能會暫時停止這些壞行為,而把衝突轉移到其他的地方,產生別的麻煩。

類似的事很多。現在的孩子們敢做我們過去連想也不敢想的事,這是怎麼回事?這個問題是社會的變化帶來的,孩子們已經有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民主思想,反對我們對他們實行專製,並用報複來表示他們的憤怒。他們不但反抗我們對他們實行專製,而且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對我們顯示他們的權力,如此形成了惡性循環。他們絕對不會坐在那裏靜悄悄地接受我們的統治,我們所有的努力如果是立足點不對,就很難生效。在生活中很多實例告訴我們,未來的孩子因優生優育,智力發育較好,智商也較高,他們在權力之爭中變得越來越聰明了。他們不會被自己行為的危險後果所禁錮,稍不留神家庭會變成戰場,不再有合作與和諧,隻有惱火和怒氣。因此做家長的應格外注意不能對孩子實行專製,應考慮到他們的願望與自尊。

在實施規定時我們必須尊重孩子們的權力,堅定而又不專製,父母和孩子互相尊重。在合理的範圍內讓他們自己決定他們的事情。但對決定好的原則不能讓步!

當孩子跌倒的時候,不必立即去扶起孩子,而要對他說"不許哭,自己站起來!"

日本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中,有一個令人難忘的情節:一休的母親為了磨煉一休,讓他當和尚,獨立生活。有一次,小一休跌倒了,石頭碰破了他的腿,母親離他隻有幾步之遙,一休將手伸給了母親,可母親無動於衷,隻說了一句:"用手撐一下,自己爬起來。"一休的母親讓一休明白了一個道理:跌倒了得自己爬起來。

在我國,許多家長都有這樣一種心理:為了孩子,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情願。孰不知,這種"代辦"式的溺愛隻會害了孩子。試想,事事都抱著對父母依賴心理的孩子會成為一個英才嗎?

日本家長們非常注重對孩子這方麵的教育。北京一位徐先生在日本研修的時候,結識了毗鄰而居的一對日本青年夫婦。男的叫鈴木,女的叫春子。膝下繞行的是一對寶貝兒女,9歲的兒子正男和5歲的女兒由美子。

春子太太是個很溫柔的日本女性,她平時對待孩子總是和藹、耐心,處處體現出日本婦女特有的母愛。兩個孩子中她似乎更疼愛小女兒,整天把她打扮得花花綠綠的像一隻可愛的小蝴蝶。但徐先生也看到了她的另一種愛兒方式。

一個初春的黃昏,徐先生下班回到了那個寧靜的小院,春子正在洗衣服,由美子淘氣地追逐著一隻紅蜻蜓。由美子突然看到徐先生,不由喊一聲:"叔叔。"並張開兩隻小手朝徐先生撲來,誰知被一塊小石子絆了一下,頓時失去重心,"撲通"一聲摔倒在地上。

"嗚哇......"由美子疼得大哭起來。徐先生慌忙想上前攙扶,誰知卻被春子太太一把拽住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