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作棟終於如願,體麵卸任新加坡總理職。吳執政近十四年,使用他本身的話語是,“前七年大豐收,後七年卻是歉收年代”。一方麵,吳之表現看來平平無奇,這些年來新加坡都在掙紮求存,苦苦維持其區域樞紐中心地位。另一方麵,新加坡政府在吳的領導下,可謂是本區域最富有經濟改革動力的國家。

吳作棟生於1941年5月20日。早年就讀於新加坡曆史悠久的萊佛士學院,後在新加坡大學學習,獲一等經濟榮譽學位。1964年開始在政府部門任職,兩年後到美國威廉斯學院深造,獲發展經濟學碩士學位。

1969年起在新加坡海皇輪船有限公司任職,1973年後任公司董事經理。1976年當選為國會議員,第二年9月任財政部高級政務部長,1981至1985年先後任衛生部長兼貿工部長和國防部長兼衛生部長。

1985年任第一副總理兼國防部長。

吳作棟於1990年接任總理職。當時新加坡經濟蓬勃發展,吳作棟一執政就享有七年的高經濟成長期。但一般認為,這是“李神”(李光耀)當年所創下的“經濟奇跡”,是“李神”的“遺贈”,與吳作棟施政無太大關係。

1997年1月新加坡大選後連任總理。

1997年中葉,亞洲爆發金融危機,新加坡經濟就此陷入泥沼,麵對獨立以來最嚴重的國際競爭定位危機,經濟欲振乏力,近乎七年的時間,吳作棟政府束手無良策,吳的領導威信麵對嚴峻挑戰。據悉,吳作棟曾一度被“李神”要求提早下台。但他堅持獅城經濟好轉後方卸任總理職,而得以延續其政治生命。他說,“如果解決經濟問題須耗上五年,那我得留任五年。”

若說前七年“大豐收”非吳的功勞,那麼後七年的“歉收年代”也非吳個人之過。縱觀其它遭到亞洲金融風暴蹂躪的國家而言,經濟欲振乏力實屬一般現象。事實上,就經濟麵而言,在吳領導下的新加坡政府是亞洲四小龍中最積極的。

1993年,吳作棟政府積極推動“區域化政策”,動用國營企業,鼓勵民營企業,投資亞洲區域,擴大新加坡經濟版圖。具體的說法是,新加坡資源匱乏,但可以通過海外投資而擁有海外資源,如馬來西亞的樹膠園,香港的電訊。但是,這些海外投資多在亞洲金融風暴後,損失慘重。

九七金融風暴後,新加坡政府經濟政策轉向“全球化”,正麵響應崛起的中國。為了擴大新加坡小島國的經濟體,新加坡已經積極建立遠距自由貿易區塊。與新加坡簽署自由貿易的國家有新西蘭、日本、歐洲自由貿易協會國家、澳洲和美國;尚在談判中的有印度、韓國、加拿大、墨西哥、中國。後來吳作棟也成功說服東南亞國家,成立東南亞經濟共同體,與中國龐大的市場互動。

此外,吳作棟政府也通過政策和國營企業,積極整合零散的優勢領域,修補落後領域的競爭差距,投資高科技領域如生物藥物科技。當然,這些“經改”是否會在吳卸任後奏效,在現階段隻能拭目以待。

2001年11月大選獲勝再次連任總理。

2002年8月10日上午,新加坡總理吳作棟正式向新加坡總統納丹遞交了辭呈,這為副總理李顯龍正式接任總理鋪平了道路。

縱觀吳作棟的政治生涯,我們會發現吳作棟是一位比較保守的政治家。

就國內政治而言,吳作棟顯然非改革型領袖。他從李光耀手中承繼了威權統治政體後,並沒有從事深化民主改革。他施展親民作風,強調協商,給新加坡人民比較自由的空間,鼓勵人民使用“正確管道”提出意見,但又不願意撤除政治地雷禁區。對於公共政策,今天新加坡人民還是噤若寒蟬,不敢以身試法。

在國際社會,吳作棟亦非魅力型領袖,在國際舞台上曝光率不高,處理國際雙邊事物,手腕不強,常常需要依賴李光耀出麵。例如,過去新馬關係緊張,吳作棟就需要靠李光耀出麵,與前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蒂爾談判。然而,在處理SARS方麵,吳作棟政府高透明度,高效率的處理手法,為新加坡在國際社會上贏取崇高信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