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亞勤:微軟“大牌”的回流(1 / 3)

張亞勤:微軟“大牌”的回流

精英人物

作者:陳亦佳 葉雨晨

似乎一切既處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張亞勤選擇在中秋節這一中國傳統團聚佳節離職,結束了自己在微軟的長達15年職業生涯。

“上個月最後一次出差美國總部,工作完成後我繞著辦公樓走了好幾圈,心裏和他們告別。下次,就不會以微軟身份回來了。”張亞勤說。離開的“決定很早就下了,但要等一個影響最小的時點,給微軟的同事們一個好的交待。”

目前,微軟亞太研發集團擁有由超過3000名傑出科學家和工程師,是微軟在美國之外規模最大、功能最完備的研發基地。旗下微軟亞洲研究院、微軟亞洲工程院、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微軟亞洲商務軟件事業部、微軟亞洲硬件技術中心、微軟(中國)雲計算和企業部門,戰略合作部,覆蓋基礎研究、技術孵化、產品開發和戰略合作等方麵,已成為完整的創新鏈條。

從2009年開始,張亞勤在好幾次接受采訪的時候,都曾說過:“我是個不停追逐下一個‘興奮點’的人。我會主動尋找另一個能夠讓我興奮的工作。”

他說微軟給了自己一個“廣闊的平台”,2000年——2004年,為了實現比爾蓋茨“找到最後人才”的願景他回到國內,創建微軟亞洲研究院,2006年,再次回國創立微軟亞太研發集團, 整合在整個亞太地區最大的研發和人才資源。幫助微軟在中國實現了從市場中心到研發中心,再到戰略中心的角色轉換。用張亞勤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的使命和微軟的承諾。”

談及張亞勤從微軟離職一事時,金山Ceo張宏江表示,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張宏江是張亞勤老同事,曾任微軟亞洲工程院院長,如今在金山軟件幹得風生水起。

無論是張亞勤和穀歌大腦創始人吳恩達加盟百度、前穀歌大中華區總裁劉允加盟360,還是穀歌全球副總裁HugoBarra加盟小米,及近期原穀歌投資者關係高管簡-彭納加盟阿裏巴巴,均清楚顯示一點,當前中國及中國企業的快速發展,正讓更多外企人才“大牌”向國內企業回流。

加盟微軟

1997年底,在剛剛完成了亞洲之行的回程航班上,比爾·蓋茨決定從印度、日本、中國等國家中,選擇在中國設立微軟研究院,投資8000萬美元。在比爾蓋茨的這個決定之後,當時堪稱黃金搭檔的李開複和張亞勤加盟微軟。“一個Ceo的胸懷和眼光,決定了他領導的企業看待市場的方式。”張亞勤說。

他認為,作為第一批進入中國的跨國企業,微軟做的最正確的事情就是“用二十年時間培育了軟件產業生態和培養了一批人。”

1999年初,張亞勤應李開複力邀以微軟中國研究院首席科學家的身份加入微軟,做的第一件事是遊說自己的朋友。加入微軟的頭一個五年,張亞勤為微軟中國找了一批優秀的人才。“我們找的人大多在美國生活和學習過,他們已經在美國做得很出色,同時在國際學術界也享有很高的聲譽。”

22年前,微軟就在中關村設立了辦公室,最初的職能以市場、銷售和售後技術支持為主,1995年設立了一個微軟中國技術中心,最初的任務不過隻是微軟輸入法的本地化,後來慢慢擴展到了Windows和office的本地化。2002年,張亞勤發起微軟亞洲研究院與教育部合作的人才培養計劃——長城計劃,目前累計培養各類人才30多萬,在10所高校成立聯合實驗室。“在微軟的第一個五年,我感覺更像是在完成一個科學家的工作。”

從某種程度上看,微軟亞洲工程院的誕生是個“意外”。2003 年,張亞勤在西安一所大學做演講,一個學生問張亞勤:為什麼軟件工程是以開發軟件產品為主,而微軟在中國卻沒有設立產品研發團隊?他意識到學生提了一個很好的建議,之後快速將成立亞洲工程院的想法彙報給微軟總部,很快,他和張宏江得到了總部的支持,新機構在微軟內部迅速成形。

2004年初,張亞勤被調回美國總部升任微軟公司全球副總裁,負責統領微軟全球移動通信及嵌入式產品業務(當時微軟七大工程部門之一)。也正是在這一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將微軟亞洲研究院評為“全球最頂級的計算機科學研究院”。這“短暫”的兩年,是微軟移動操作係統的發端,但隨著張亞勤的離開,該業務從“先發優勢,轉而勢微”,移動業務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戛然而止,微軟錯失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先機,這恐怕是張亞勤心中最大的隱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