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劉先生出場時,再次贏得了掌聲。成功中年男人的自信與成熟在他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那副天生英俊的相貌也在成功的光環下顯得愈加英姿勃發。劉先生坐定後,微笑著向記者們壓壓手,記者席頓時鴉雀無聲,但他僅僅開口說出第一句話,便再次贏得了掌聲。
“大家好,我發現今天在坐的很多都是老朋友,當然也有新朋友,無論新朋友還是老朋友,按照慣例,散會後我會送給大家一份小禮物,作為耽誤大家時間的補償。”
“嘩……”台下又是掌聲雷動。曾經受邀參加度衡集團記者會的記者們每次都會受到度衡集團送出的禮物,而禮物的價值絕對不像劉先生說的那麼小。最近的一次,劉先生向三十七位記者贈送了三十七部ipone4手機,再之前的禮物是ipad,還有筆記本電腦等等,總之禮物價值絕對在五千塊以上。今天來了一百多位記者,如果每個人送五千塊,一出手就是五十幾萬啊!不過記者們想想今天度衡送出的十億,五十幾萬的禮物與之相比,簡直不值一提了。
劉先生等記者們激動的情緒平複之後,用眼睛掃過全場,接著才開口道:“今天大家應該看到了,度衡大廈發生的事情,本來我想事先通知大家,但想想,現在的貧困人群這麼多,如果發布消息的話,恐怕即使出動全城的警力,也無法維持秩序。為了避免發生騷亂,讓好事變成壞事,所以我搞了個突然襲擊,即使如此,場麵也險些失控,在這裏我要借此機會向所有參與維持治安的警察同誌們表示感謝!”說完他帶頭鼓掌,記者席中間也有法製日報的記者,他們認真記錄下了劉先生的發言,準備放在頭版上。
劉先生繼續說道:“下麵我把時間留給大家,有什麼問題盡管向我提。”
“劉先生,劉先生……”記者們爭先恐後的舉手,想要搶到優先發言權。
“哦。”劉先生看到大家如此踴躍,為了避免厚此薄彼,他主動說道:“還是按照老規矩,由我來點。”說著他指指一位長相甜美的女記者。
那位女記者立刻興奮的自報家門:“劉先生您好,我是《南城日報》的記者。”
劉先生點點頭。女記者望著英俊的國內華人首富,臉上微微露出一絲紅暈,眼神中還故意射出一些電流來。她的職業素養非常之高,提出的問題既準確,又帶有幾分颯爽,她如是問道:“劉先生,請問今天上午您散出十億元的初衷是什麼?”
“慈善。”劉先生對她提出的問題十分滿意。她叫吳敏,實際上早已與劉先生相識,不但相識,還曾經共度良宵。每次記者會她都會得到第一個提問的機會,而其每次與劉先生發生魚水之歡後,都會在第二天收到一份大禮。劉先生的大禮包括了一輛迷你豪華轎車,路易威登的限量版皮包,瑞士名表,除此之外,劉先生還送給她一張銀行的鑽石卡,可以透支消費五百萬。然而她從未用這張卡消費過,這也是劉先生喜歡她的原因之一。
劉先生的回答還在繼續:“有人說,中國的富人們為富不仁,我想說,他們並非為富不仁,因為他表麵看上去富,實際上很多人都是負資產,而慈善捐出的錢都是企業的淨利潤,試問負資產的情況下,誰又會一擲千金去做慈善?除此之外,中國的企業家屬於朝不保夕的狀態,你們專做財經新聞的記者朋友應該清楚,一個企業獲得成功難如登天,但若果垮台倒閉,可能就在一朝一夕之間,為什麼不敢捐錢,因為富人們本身得不到保障,如果有了保障,我敢保證,沒有人會為富不仁。比如度衡企業,今天捐了十個億,因為企業每年的淨盈利在一百億元左右,拿出十億不過十分之一,那位記者朋友問我的初衷,其實很簡單,就是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也為中國的企業家們去掉為富不仁的帽子,當然要想做到後一點很難,不過我會堅持,直到所有的中國企業家,在能夠明哲保身的前提下,多為社會做一些貢獻。”
“嘩嘩嘩……”掌聲再次響起,這並非恭維,而是由衷的欽佩。
劉先生向大家點點頭,示意可以接著提問,鼓掌的動作才換成舉手要求發言。
“你,那位戴眼鏡的朋友。”劉先生指指吳敏側後方的一名記者。
他頗為激動的站起來,向劉先生提問道:“請問劉先生,您為什麼不采取有針對性的發放善款方式?據我們了解拿到善款的人中間,有很多開著私家車。”
劉先生笑著回答了他的問題,“開私家車算有錢人嗎?如果開著私家車都算有錢人,那麼我們度衡集團每位員工都是有錢人,為什麼?因為據我所知度衡大廈的停車場有四層,每天車位還是不夠用,難道我們度衡企業的每位員工都是有錢人嗎?不是,至少大部分人不是。他們買車為了代步,如果有好的交通工具,他們不會買車為家庭增加不必要的負擔。中國的城市化讓很多城市人搬到了郊區,而商業、辦公、娛樂等等還在城市中心,如果沒有車,他們上班怎麼辦?購物怎麼辦?送孩子上學怎麼辦?所以說,用私家車衡量是否有錢,首先標準就有問題。在我看來,凡是不接受善款的,那才是有錢人,因為即使一萬塊對有錢人來說,也就是打一場高爾夫的花費,他們沒有必要去拿這些善款。”
記者席的記者們大多思考著劉先生的這番話,連提問都忘了,還需要劉先生提醒道:“還有誰要提問嗎?”
記者們這才從短暫的沉思中蘇醒,再次爭先恐後的要求發言。劉先生這次又請一位女記者提問,他按照一男一女這樣的性別比例,不會造成麻煩。
“請問劉先生,您為什麼不親自出麵?畢竟十億的善款,據我所知,國內還沒有誰能一次性捐贈這麼多。”
“你提得問題非常好。回答之前,我想反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覺得一個人做善事為了什麼?”
記者席上的記者們平日都是滔滔不絕,今天麵對這樣的問題,有些支支吾吾。劉先生早已料到會有這樣的局麵,他自問自答道:“做善事每個人的出發點不一而足,有些篤信佛教或曾受過類似教義教化的人為了積德,為來世做鋪墊;有些人生性善良,發自內心的想要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有些為了沽名釣譽,打著慈善的幌子為自己或者自己的企業做宣傳,博得慈善企業家的好名聲;還有人純粹一時義氣,做了善事之後往往會後悔……除了上述四種可能之外,還有其他的動機,這裏不作列舉,我想說明的是,這次善舉,我並非為了積德,也不是良心發現,更不是沽名釣譽為企業和個人做宣傳,本來我打算找一個合適的地方,用匿名的方式來做這件事情,但具體經辦的人員操作上有些輕率,才導致了場麵有些混亂,也讓各位記者朋友聯係到劉某本人。”
“你會處罰那位青年嗎?”那位女記者追問了一句。
“他做的很好,不是每個人在麵對十億巨款時,會如此冷靜。”劉先生妥善的回答了這個問題。
然而下一位記者再次問道:“您的計劃並非臨時作出的,那麼具體經辦的人員會不會舞弊?公司內部參與此事的員工,是否發動親友領取了善款?”
劉先生的麵色忽然沉了下來,用嚴肅的口吻說道:“我發現很多中國人有個懷疑一切的壞毛病,懷疑政府的便民措施,懷疑法院的公正判決,懷疑妻子或者丈夫有外遇,總之凡是有人參與的事情,他們一概懷疑。詬病積習到最後,導致地方政府不敢放開手腳改革,導致法院依法判案需要請示民意,導致家庭內部矛盾重重,離婚率居高不下……他們為什麼會懷疑,我看他們自己心中有鬼。譬如這次的事情,本來是好事,有人懷疑經辦人從中拿了好處,為什麼?因為他想象自己如果參與此事,肯定要采取不正當的手段。廣而言之,他若做了政府官員,肯定也要受賄,做了法院的法官,也謹小慎微,不敢依法辦案,中國如果都是這些人橫行天下,我看有一點不用懷疑,那就是完蛋。”
那位提問的記者見劉先生動怒,黑著臉大氣不敢出。劉先生見狀,換了口氣對他說道:“我剛才的話,並非有所指,而是泛泛而談,至於這位記者先生提的問題,我覺得非常好,我也樂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