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

多爾袞(1612~1651年),愛新覺羅氏。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太宗時,封和碩睿親王。世祖年幼即位,他以皇叔執政,獨攬大權。順治元年(1644年)統兵入關,利用漢族地主官僚, 以武力鎮壓農民起義軍和抗清義軍;並創建清朝入關後的各項製度,受封為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十二月(1651年初)病死。死後被追尊為宗義皇帝。然世祖對他素懷不滿,不久即加以謀逆的罪狀剝奪爵位。乾隆時始恢複睿親王封號。

多爾袞在清初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青少年時期便跟隨其兄皇太極四方征戰,英勇無比,軍事,政治上日趨成熟。皇太極死後,他輔佐年僅六歲的順治帝即位。他雖為攝政王,卻是當時清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是清軍入關後政權的真正締造者。作為一位久經考驗的政治謀略家,他具有卓越的見識和膽量。這一點,在他完成統一中國大業上,表現得尤為充分。當然,多爾袞畢竟是一個封建統治者,他為了維護滿漢地主政權的特殊利益,推行過一些落後的,民族壓迫的政策,這也是無需掩飾的。

崇德八年(1644年)八月二十五日,六歲的福臨繼位,改明年為頤治元年。睿親王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繼而稱攝政王。後來,多爾袞用計謀巧妙的將濟爾哈朗的首席輔政退為第二輔政。這樣,在短短的八個月內,他便集大權於一身。

多爾袞的這些做法,雖是個人的爭權活動,但客觀上對清政權的發展卻具有重要的意義。它避免了公開分裂和混戰,使權力得以集中,指揮得以統一。這對下一步協調一致入關作戰,奪取全國政權,提供了可靠保證。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明王朝滅亡。

四月初,多爾袞在權力爭奪中獲勝以後,征調大軍,準備伐明。此時,他還不知道農民軍已占領北京。四月中旬,多爾袞統帥清兵抵達遼河,方得知明朝已經滅亡的消息。明朝山海關總兵平西伯吳三桂向清軍乞援,想以清軍的力量擊敗李自成的農民軍。

在這形勢突然發生變化的時候,多爾袞顯示了一個謀略家驚人的應變能力。他當機立斷,馬上改變策略,接受大學士範文程的建議,將這次出兵的目的由伐明改為進攻李自成農民軍。四月十九日,多爾袞在進兵途中,致書吳三桂,對“崇禎帝慘亡,不勝發指”,這次進兵是“率仁義之師,沉舟破釜,誓必滅賊,出民水火。”並說吳三桂“思報主恩,與流賊不共戴天,誠忠臣之義,勿以向守遼東與我為敵,尚複懷疑。”若吳三桂“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為落王。國仇可報,身家可保,世世子孫,長享富貴。”明確表示要統一中國。多爾袞抓住時機,迅速完成了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戰略轉變。

四月下旬,多爾袞率軍抵達山海關,會合吳三桂,與李自成的大順軍正式接戰。開始,大順軍將吳三桂部圍困於山海關城內,經過激烈地炮戰,吳三桂已危在旦夕。吳三桂為保住性命,在二十二日淩晨,率百騎突出重圍,入清營拜見多爾袞,終於投降了清軍。多爾袞為給明朝降將樹立樣板,封吳三桂為平西王,並令其率所部降軍出關迎戰李自成。吳三桂得多爾袞為援,揮軍與大順軍死戰,而多爾袞則蓄銳不發。經過一個上午的激戰,雙方死傷慘重。到了中午,多爾袞見吳三桂部不支,農民軍也已十分疲勞時,派多鐸、阿濟格率數萬騎兵,三聲呐喊,由吳三桂陣的右翼衝出,直撲大順軍。這一戰,由於多爾袞指揮得法,僅“一食之頃,戰場空虛,積屍相枕,彌漫大野。”農民軍敗潰,主要將領劉宗敏負傷,李自成隻好退回北京。

清軍攻占北京之後,多爾袞麵臨一個異常複雜棘手的政治局麵。當時的北京城,在很短的時間裏,先為李自成所破,又為多爾袞奪取,變化之速,令人瞠目。在這瞬息萬變的局勢中,多爾袞顯示了一個政治謀略家超凡的機智和才能。

進入北京之後,多爾袞斷然拒絕了阿濟格“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的野蠻建議,不失時機地采取了一係列籠絡明朝士人和安撫民心的措施。先是為崇禎帝,後發喪,接著改變了對明王室成員的態度,他下令對“明諸王來歸者,不奪其爵。”同時,他將數萬大軍“盡屯騎兵於城外”,隻帶千騎入城宿衛,並嚴申“凡軍兵出入城門者,有九王標旗方得出入。”規定“軍兵出入民家者,論以斬律。”對於一些違反禁令,“毀傷民間,動用家夥者”,則“悉置重典。”這些措施的嚴格實行,對籠絡明朝士人,安定民心,起了巨大作用,對以後的統一全國,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