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革命前,清政府沒有自己的海軍,僅有綠營水師。綠營水師分為外海和內江兩部分,它們僅作為陸軍的附屬,“均為捕盜緝奸”而設,實不能作戰。相比之下,太平軍於1852年底,在湖南益陽、嶽州等地建立水師,粉碎了清朝“廣西炮船”、“江南水師”的抵擋,控製了長江中下遊地區。

在當時的形勢下,曾國藩十分清楚,要攻克天京,首先得控製長江,而控製長江,便要有一支比太平軍水師更為強大的水師,長江千裏,“必以戰船為第一務”對付太平軍,“非舟楫無與之爭利害”。於是曾國藩不惜重金,努力搞起一支內河水師,且在技術裝備上,大大超過了太平軍。經過幾年激戰,曾國藩不僅依靠湘軍水師奪取了長江水麵的控製權,而且將湘軍水師發展成為獨立的軍種,能密切配合陸軍作戰,發揮了特殊的作用。如1863年6月,曾國藩在圍攻天京時,調鮑超率陸軍攻占浦口,隨後掩護水師攻陷了太平軍堅固設防的九伏洲。湘軍水師的這一戰果,不但突破了太平軍的長江防線,而且完全切斷了天京與江北聯係的唯一通道和物資供應線。關係委實非淺,可以說是圍攻天京的第一個關鍵性勝利。所以清政府在重占金陵後,論功行賞,稱“論平寇功,以國藩創立舟師為首”。

湘軍水師的籌建晚於陸師,它是在曾國藩移駐衡州後開始的,但是在湘軍係統中,水師的技術裝備遠遠勝於陸師。從它成立之初起,曾國藩便多方采購大量的洋槍洋炮,用以裝備水師,他的炮船非“夷炮”不用;相繼在湖南、江西等處正式設船廠製戰船,使船廠為湘軍水師提供可靠後勤保障;拋除舊綠營水師的積習,加強湘軍水師訓練。這樣,就將湘軍水師建成為當時中國技術最先進的內河水師,而不是一支照例使用舊裝備的地方部隊。

對湘軍水師的發展,曾國藩的眼光是深遠的,他能正視水師和近代海軍的差別,他說“輪船之於長龍、三板,大小既已懸殊,遲速更若霄壤”,深感水師不適於出海作戰,船隻亦不能與西洋輪船相比。因此曾國藩乃萌生出“師夷智以造炮製船”的想法,決心試製新式船隻,建設近代海軍。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近代軍事工業——“安慶內軍械所”,該所不僅製造洋槍洋炮,而且還成功地仿造出了中國的第一隻小輪船——“黃鵠”號木殼小火輪,中國近代造船業由此開端。曾國藩還派容閎去美國采購機器,籌建了江南製造局,生產出了一些兵船及船上大炮。他還以江南製造局為中心,建立上海編譯局,大量翻譯有關船炮製造和海軍技術等方麵的外國書籍,這些書籍使中國更深入了解西方船炮技術,促進近代海軍的發展。他還會同丁日昌初擬核定外海水師章程,提出建立三支海軍,其中“浙江、江蘇建於吳淞;山東、直隸建於天津;廣東、福建建於南澳,各備輪船十號、艇船二十號、專泊洋麵”。以後清朝的南洋、北洋、福建三大海軍艦隊的建立和布局,基本上沒有脫離曾國藩最初的設想。由此可見,曾國藩對近代海軍的影響和作用是十分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