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8 絮叨的閨密總是來挑事兒
無論是女閨密還是男閨密,情感劇都得用上他們,因為需要他們說話,需要他們解決問題,需要他們挑事兒。趙寶剛的《男人幫》,拉來孫紅雷、黃磊、汪俊來說“哥們兒”的生活情感故事,說白了它就是男版《欲望都市》,通過男子之口來展現俗人的各種情感問題。《婚姻保衛戰》中黃磊、佟大為、劉金山是男方閨密,馬伊硎、袁立、於娜是女方閨密,兩個陣營同樣開戰。《夫妻那些事》中黃磊和陳數各自有各自的閨密,什麼事情都向閨密彙報,彙報的結果是他們之間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夫妻那些事》之後,黃磊和陳數合作了《我愛男閨蜜》,則將閨密這點事兒演繹到了盡頭。黃磊說:“我除了不來大姨媽,其他和女同誌沒什麼不同。”劇中的黃磊一副暖男形象,同樣絮絮叨叨。《咱們結婚吧》、《一仆二主》同樣有出謀劃策的絮叨閨密扮演情感專家在幕後推動劇情的發展。
B篇 農村題材劇
近幾年,農村題材的電視劇作一部接著一部,集中反映出新時期農村生活的麵貌,以及在黨的富民政策的引導下,廣大農民解放思想,你追我趕致富奔小康的生活狀態。在山鄉巨變的過程中,電視鏡頭也用戲劇的手法,記錄下鄉裏鄉親、一家一戶的喜怒哀樂,也正是他們豐富的情感,構成了新時期中國農村、中國農民原汁原味的曆史符號。而其中的一些典型符號,也形成了農村題材電視劇作的某些“套路”。
套路1
兩個家庭或家族因親事產生矛盾
很多農村題材的電視劇在開篇的時候,總是一上來就把村子裏某兩個家庭的矛盾突出出來,而這兩個家庭的矛盾集中點,往往還都是親事。《平凡的世界》中孫家與田家的糾葛,《老農民》中牛家與馬家的糾葛,《鄉村愛情》係列中謝家與劉家的糾葛,都成了一部電視劇作品的導火線,而各家之間的紛爭也因為親事而起。也正因為在親事問題上無法和諧對待,才引出了後麵的一係列人物、家庭以及小村莊的出人意料的變化。
套路2
村裏總有一個嘮嗑的場所
有過農村生活經驗的人,都會對一個生活場景有很深的印象——大家一起聊大天。在以往的影視作品中,這樣的場地設計的套路是,孩子們在穀垛上聊天,老人、婦女在一棵大樹下聊天,男人們在村公所聊天……而如今農村題材的電視劇,大多把聊天的地點改在了某個小賣店,店內店外成了農民們張家長李家短扯閑篇的固定“會所”。大到縣裏誰當了領導,本村的未來如何發展,小到誰家娶媳婦聘閨女,保媒拉纖,都集中在這些小店鋪裏外體現。《鄉村愛情》中大腳超市、《插樹嶺》中二損的雜食店和《清淩淩的水藍瑩瑩的天》中大頭的小飯店等等,這些都給農民觀眾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很多的劇情發展恰恰是因為某些角色人物在這裏一番海聊,讓其他人的生活產生了變化。可見,這些小賣店的存在,使它成為了村裏村外信息的集散地、中轉站。自然,這樣的套路也給了植入廣告更大的釋放空間。
套路3:
總有個美麗女子讓村裏的一夥男子牽腸掛肚
自古愛情就是永恒的話題,鄉村也不例外,也會在愛的光芒的籠罩下。與城市愛情題材的千姿百態相比,農村題材的電視劇卻呈現出了一種套路——小小的村子裏,一準兒有一位美麗能幹的女孩,成為村子裏一夥青年男子追求的對象。
《老農民》裏的燈兒、《平凡的世界》的田潤葉、《收獲的季節》裏的呂薇、《鄉村愛情》裏的王小蒙,讓我們看到了不同時代的農村女性對於戀愛婚姻的看法與行動。通過電視劇,我們從這些農村女性身上,看到了一個與城市女性婚戀完全不同的共性,那就是對愛情忠貞不渝。在她們的心中,中國傳統的婚姻觀念依舊根深蒂固,盡管她們在小村子裏是當之無愧的的村花,但是,對於感情,她們從一而終,一旦結婚成家,更是對家庭絕對的負責,對丈夫也是絕對的忠誠。別看這些村花有著不少的追求者,但在這些電視劇中,我們看不到這些女人有一絲婚外戀的言行。從這種角度上看,這些農村題材的影視作品,要比城市情感題材的影視作品要“幹淨”許多。
套路4:總會有個能算計的“家夥”
在農村題材的電視劇作中,在很多的人物塑造中,表現出的都是我們理解的傳統印象中的農民形象,樸實、憨厚、勤勞,有時還帶著一些遲鈍,思想不夠靈活。不過如果在這些作品中千人一麵,顯然不會吸引觀眾的關注。於是,在農民題材的電視劇中,我們總能看到劇中會有這樣的一個人,聰明、思想活泛,但又有些膽小,不管別人怎麼做,自己心中總是自以為是地打著自己的小算盤。不過,恰恰有這樣的人物存在,在時下農村題材的電視劇中,他們為作品贏得了不少的笑聲,增加了很多的喜劇成分。馬仁禮、劉能、金翰林等都成為農村題材電視劇中符號式的人物,由於他們的存在,在鄉村變遷的曆史進程中,讓我們覺得不那麼枯燥,反倒因他們的點綴而讓作品很有節奏感。
套路5:
關鍵時刻總會有個上級領導出來引領
農村題材的作品,源自於真實的鄉村生活,因此,由於農民日常生活的特點,往往也造成了遇到困惑卻找不到正確的方法而跟自己、跟家人、跟街裏街坊較勁甚至是產生分歧、鬧矛盾的時候,劇情也會由此陷入到一個僵持的橋段。不過,觀眾大可不必替劇中人操心,因為在關鍵的時刻,上級領導諸如鄉領導或是縣領導就會及時趕到,把大家的困惑——解開,並從農村發展的角度,給大家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讓原本還一頭霧水的鄉親們茅塞頓開,歡欣鼓舞,感慨生活有了奔頭。不過這樣的套路,說實在的有點老了——上個世紀的農村題材影視劇作品就總用這個套路,所以,讓觀眾覺得有說教之感。
套路6:
農民身份模糊了沒有誰還以土地為生
傳統意義上的農民,是指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在我們的習慣性理解中,農民就是那些麵朝黃土背朝天的勞動者,說白了,就是靠耕種土地並賴以為生的勞動群體或個體。現在的影視作品中,開篇的時候,大家還都在田裏勞作,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人物的命運也都隨之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老農民》、《平凡的世界》、《鄉村愛情》(係列)以砭《收獲的季節》無一不是反映土生土長的農民生活的農村題材的電視劇作。然而,最終的結局怎樣呢——《老農民》中牛大膽辦起了養豬場,馬仁禮辦起了飼料廠;《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安辦起了磚廠,成為了農民企業家,孫少平已經棄農從工;《收獲的季節》中孫向陽、呂薇帶領農民辦起了花生加工廠;而《鄉村愛情》更是將一個小山村變成了一個旅遊山莊,新一代的年輕人王小蒙謝永強等也都有了自己的企業。我們在電視劇的結尾,幾乎都看不到風吹莊稼地的美景,也沒有看到大型的農業機械代替了人力在田間工作的場景。反倒是每部戲中的主要人物農民的身份都模糊了,沒有誰還以種地為生。這樣的套路不知道是主創者不謀而合的默契呢,還是我們的農民兄弟更喜歡看到這樣的結局呢?反正,農民題材的作品最終把農民邊緣化了,顯然這樣的套路欠妥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