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球氣候新協議奠基
11月11日至2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稱“公約”)第19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9次締約方會議將在波蘭首都華沙舉行。
這是自1995年以來,公約締約國為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而進行責任分擔的第19次談判。“華沙談判是一次過渡的會議,它主要是為今後談判取得大的進展奠定基礎。”長期關注國際氣候談判的自然資源保護協會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高級顧問楊富強向本刊記者指出。
過去的18次談判中,最為顯著的成果是《京都議定書》,它首次確定了發達國家的量化減排目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文件。但是《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已於2012年底到期,根據去年多哈氣候大會的決定,2013年到2020年為《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華沙談判是《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開始之後的第一次公約締約方大會。
即將開始的華沙談判,將把人類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引向何方?
圍繞兩大核心議題的談判
楊富強告訴本刊記者,2011年南非德班氣候大會確立了“加強行動‘德班平台’特設工作組”。“德班平台”有兩個主要議題,一是如何提高2020年前的減排雄心,二是在2015年達成一個適用於公約所有締約方的法律文件或法律成果,作為2020年後各締約方加強公約實施、減控溫室氣體排放和應對氣候變化的依據。華沙談判將集中就“德班平台”的這兩個核心議題進行談判。
第一個議題涉及到2020年前各個國家如何提高各自的減排允諾。氣候談判大會確定了本世紀末把全球氣溫上升幅度控製在2℃以下的目標,但是按照各國現在采取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允諾,尚不足以實現這個目標,所以需要各國提高減排雄心。
華沙會議將涉及到“綠色氣候基金”的議題。“綠色氣候基金”是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承諾提供的資金援助,2010年至2012年間啟動300億美元的快速啟動資金,該資金用於發展中國家的減緩、適應和能力建設。現在需要對快速啟動資金進行評估。發達國家承諾到2020年提供1000億美元,但2013年快要過去了,還沒有見到一分錢援助資金的影子。
第二個議題就是2020年以後要實施的新協議。在這方麵,談判的議題更多更難,包括原則、目標和核實等。“這次談判可能會在一些問題上取得一些共識,但是進展不會太大。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但現在全世界仍未走出經濟衰退的陰影,各國都將應對經濟危機、刺激經濟複蘇放在首位,氣候變化議題的重要性下降。”楊富強坦言。
他進一步解釋說:“因為現在還不是時候。‘德班平台’要求在2015年達成新協議,所以,如果說會有重要進展,應當也是在2015年巴黎舉辦的氣候談判大會上。此外,在今年的談判之前,隻在德國波恩開了兩輪預備會,在我印象中,這是預備會最少的一年。預備會少,意味著各國就各種問題進行的交流和磋商的時間就少,到了正式談判時很難就重要問題達成實質性的協議。”
楊富強補充說:“每年的氣候談判結果怎樣,與主辦國也有一定的關係。比如,在丹麥召開的第15屆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影響比較大,因為丹麥政府本身在減排上比較積極,在會議的組織上也很積極,請了各國的首腦參會,媒體宣傳也搞得轟轟烈烈。”
中國代表團談判代表之一、國家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鄒驥則提醒說:“談判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和鏈條,每一年都很重要,今年要為2015年奠定一個好的基礎。雖然今年不會簽署協議,但是會討論如何落實去年多哈大會的決議並進一步就2015年協議的概念、框架、原則、要素等展開辯論和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