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藝節”映現時代新精神
“十藝節”映現時代新精神
作為我國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國家級藝術盛會,中國藝術節也曾追求過大舞美、大製作,開幕式、閉幕式綜合文藝演出不乏璀璨煙花、明星大腕,時至今日,這一辦節思路已經發生了改變。
從1987年到2013年,從“一藝節”到“十藝節”,伴隨著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我國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藝術節不斷展現出新的風采,跨入新的境界,成為展示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的藝術盛會。
變化展現新風采
一位參加第三屆中國藝術節的外國友人曾說:“中國是一個具有豐富文化背景的曆史悠久的國家,中國藝術節把這一切都展示出來了。在這個世界上,隻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國家能做到。”
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參演劇目中既有表現重大革命曆史事件和人物的作品,也有表現普通百姓生活的作品;既有瑰麗的曆史生活畫卷,也有沸騰的現實生活場景;既有激昂慷慨的悲壯風格,也有纏綿委婉的細膩韻味;既有綿延數百年的古老劇種,也有應時代需求產生的新興劇種。“十藝節”已成為文藝精品大薈萃、大展覽、大檢閱的舞台。
1987年第一屆中國藝術節,熱鬧但稍顯單調,整個藝術節以展現中國民族音樂和中央級藝術團體的戲曲精品為主。之後的中國藝術節,不斷豐富藝術門類,從單一的舞台藝術擴展至戲曲、美術、書法、攝影等眾多藝術形式,並出現不同藝術形式的融合。
到了“十藝節”,黃梅戲版的《雷雨》、雜技版的《聊齋遺夢》、昆曲版的《紅樓夢》、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山東中國畫大展等都陸續呈獻給觀眾。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陶誠說,“十藝節”展演,既有專業性藝術作品的比拚,也有群眾業餘文化活動的展示,既有藝術創作的交流,也有演藝產品的交易。中國藝術節在保留傳統特色的同時,煥發出了新的時代精神。
前幾屆中國藝術節,主要是中國本土藝術的集中展演,難見中外藝術的交流。從第六屆中國藝術節起,一些來自國外的藝術精品陸續登上中國藝術節的舞台,實現中外文化藝術的交融。第七屆中國藝術節上,美國百老彙的音樂劇《音樂之聲》創下800多萬元的票房紀錄。
在“十藝節”上,中外文化交流達到了新層次。美國百老彙經典音樂劇《媽媽咪呀!》、法國盧瓦爾國家交響樂團《經典音樂之聲》等40場境外經典劇目,為中國藝術節增添了濃濃的國際化色彩。
除了國際經典劇(節)目亮相中國藝術節外,國外演出機構也開始在中國藝術節上采購優秀劇(節)目。“十藝節”舉辦的演藝產品交易會上,美國百老彙、澳大利亞澳亞文化節、芬蘭赫爾辛基藝術節等多家知名演藝機構均報名采購。
變化還體現在辦節模式上。“政府掏錢、演員演出、群眾看戲”,這是最初幾屆中國藝術節通行的辦節模式,當時計劃經濟尚未退出曆史舞台,藝術節基本靠政府財政撥款。從第三屆開始,中國藝術節有了初級的市場運作觀念,即經費不完全靠政府,采取讚助、利用會徽、標誌產品、冠名權等方式進行市場運作,以此來籌集藝術節的經費。
“十藝節”社會化辦節的特色更顯露無疑。本刊記者從“十藝節”組委會了解到,按照開放式辦節思路,充分利用藝術節資源、品牌和平台優勢,社會籌資達3.2億元,比前9屆藝術節社會籌資總和還多,創曆屆中國藝術節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