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QE 政策引發國際新秩序重塑(1)(1 / 2)

美QE政策引發國際新秩序重塑

退出QE導致外國央行不得不拋售持有的美債,對各國來說都有壓力。但美國的壓力會更大,美國信用體係會崩潰,美國最終會因此成為最大埋單人。

近期,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劇烈波動,美股上漲,背後是美聯儲向市場釋放要退出QE信號後的結果。但是,為了渡過財政危機,美國政府隻能繼續發債,要發債就需要QE支持。

可見,美國所謂“退出QE”,更多是姿態式“揮舞大棒”,當下時機談論退出已屬於小概率事件。因此,年底前QE有實質動作的概率不會太大,但圍繞其的經濟博弈波動會非常劇烈。

美國退出QE後的發展推演,遠比市場想象的複雜。現在,市場主流的說法是新興市場國家的資金會大量回流美國。不過,這隻是初期狀態,如果影響到了中國和日本則情況大不同。中日的資金回流,必然伴隨著兩國央行外彙儲備的大幅度減少,減少外彙儲備必然要拋售美國國債,進而引發美國國債收益率上升,美國政府將難以承受。

退出QE導致全球美元流動性回流美國,還會引發美國流動性泛濫,通脹壓力隨之而來,美國的社會壓力也要增加。

在失業和養老等問題均有財政缺口的情況下通脹再高企,是美國經濟所難以承受的。屆時美國的社會壓力也會成為美國的巨大問題,此前的“占領華爾街運動”就是警示。如果社會壓力再增長,類似的運動會此起彼伏。

同時,美債的最大持有者——美國國內保險機構、養老機構等的估值均要受到全麵衝擊。要知道美債的60%以上是美國自己的社保基金所持有,美債崩盤會造成美國信用體係的全麵崩潰。所以,退出QE導致外國央行不得不拋售持有的美債,對各國來說都有壓力,但美國的壓力會更大,美國的信用體係會崩潰,美國會最終為此成為最大埋單人。

如果美國不斷QE下去會怎麼樣?繼續QE則邊際效應遞減,收益不斷減弱,原因是美國的低利率已經長期化,而有利差的新興市場國家風險在經濟過熱下積累,收益雖然高但風險也很大,無風險收益率非常低。美國QE政策“進退兩難”,沒有明確的選擇方向和“藥方”,這是下一次危機的端倪。

事實上,主導當今世界風雲變幻的主軸是資源國、金融國與製造國之間的博弈,在QE的初期肯定是資源價格上漲,有利於資源國,美國等金融國印鈔也會獲得紅利。隻不過資源國得利要超過美國,而美國的好處是渡過危機,隻有製造國是吃虧的。但隨著製造國產業調整後進入人力成本上漲的周期,通脹壓力就要“還”回去了。

更重要的是,QE會對實業投資產生擠出效應。由於發展中國家的高利率、高利差會吸引更多的資本,QE國國內資本外流對國內製造業打擊很大。就如發明QE的日本一樣,大量資本外流導致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同時也造就海外日本產業GNP是國內GDP1.5倍以上。這樣的危機就如當年的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