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
孫中山,字逸仙,誕生在19世紀晚期中國廣東省的一個偏僻山村裏,他是貧苦農民的子弟,“大清帝國”的“子民”,這時很難看出日後他卻成為用民主思想和革命手段推翻了壓在中國農民頭上兩千多年的封建真龍天子的英雄人物。正是他才使中國開始嚐試建立法、美式的民主製度,加速了中國作為一個民族國家的近代化進程。
而這一切得益於他移居檀香山的種植小麥的哥哥孫眉的幫助。孫中山12歲時求學檀香山就讀“西學”,後入香港中央書院、香港西醫書院就讀,雖然不是“學而優則仕”,然而隻有學習西方才打開了近代東方學子智慧的大腦。這樣,在他短暫地行醫於澳門、廣州等地後,便上書清朝重臣李鴻章主張政治改革,以求中國在列強踐踏下站立起來。這次毫無結果的“上書”,使這個看來愣頭愣腦的青年走上了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統治的道路。
其實,嚐試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統治,並不是孫中山的發明,太平天國的農民們已經作過了長達14年的努力;所不同的是孫中山這次進行的是“文明的革命”,是有著民主思想的知識分子對中國兩千多年封建製度徹底的否定。1894年他組織興中會這一革命團體發動暴動時,受盡了高談闊論的改良者們的嘲諷和清王朝的追殺。但是這一切隻能使孫中山繼續堅定地沿著自己的道路走下去,並且擁有了愈來愈多的追隨者和誌同道合者。1905年,遊學海外的革命者們組成了革命聯合體——中國同盟會,這個政黨從設在日本的總部裏發出一係列指示,推動了更大規模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和中國華南地區的一係列暴動,孫中山每每親臨其境。這些暴動最終促成了湖北武昌的士兵起義。1900年10月10日,當武昌起義的士兵們奇跡般地一夜之間暴動成功後,一個月各省像多米諾骨牌般出現了連鎖反應,紛紛宣布獨立。這樣,清王朝隻能指靠心懷鬼胎的大臣袁世凱來“力挽危局”。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作為眾望所歸的革命領袖,在南京組建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這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製國家,有力地推動了殖民地民族民主運動。但是由於革命陣營內部種種的複雜矛盾和袁世凱奸詐的逼迫,孫中山把臨時大總統讓給了袁世凱,同時清朝皇帝宣布退位。清王朝以及中國的封建製度的統治從此劃上了句號,“真龍天子”成為曆史的圖騰。
孫中山的偉大貢獻還在於他的思想成就。作為民族民主主義者,他從1894年成立“興中會”時就提出“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合眾政府”;到1905年同盟會成立的誓詞中,更是明確地提出隨之歸納而成的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像這樣係統而凝練地把中國的命運表達得如此深刻,孫中山是空前的,同時也對毛澤東等革命者產生了重大影響。並且,孫中山為他的“三民主義”理想奮鬥終身。在建立三權分立的中華民國政府後,孫中山頒布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憲法》,及一些有利於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等方麵的法令;在袁世凱篡權、段祺瑞解散國會時,孫中山又發動“二次革命”和護法運動等;當蘇俄十月革命的世界大變局到來之後,他把目光著眼於勞工,尋求實現理想的新的動力;並於疾病纏身時,北上參加“非常國會”和發動廢約運動,推動民族民主革命向前發展,最終於1925年3月12日病逝於革命旅途之中。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曆史巨變處於緊要關頭的縮影,是他最終在改良不成的迫不得已的情形下挺身而出,推動中國曆史發展的,從而被稱為中華民國的“國父”。他創造了一個時代,雖然在其有生之年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但他的一句名言至今仍有重要意義:“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孫中山是一個推翻了被馬克思稱作世界上最落後的堡壘——清朝封建帝國的人,他為民主思想和民主製度奮鬥終生,並最終以他的探索精神激勵著中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