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天常和陸淩蕭一起探討兵法,談古論今。
一日,張樂天帶著陸淩蕭來到練兵場。練兵場上有兩萬餘士兵,身著鎧甲,手持長槍,擺成幾十個整齊的方陣。
張樂天饒有興致的道:“自古以來,名將輩出,但我最敬仰的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孫武和吳起。孫武治軍嚴謹,軍紀嚴明,曾在訓練女兵時,因女兵不聽軍令,於是不顧吳王的勸阻,殺了兩名隊長,而這兩名隊長正是吳王最寵愛的美姬。而吳起主張用道、義、禮、仁治理軍隊,視卒如愛子,曾親自為士兵吮疽。”
陸淩蕭點頭道:“侄兒與張伯伯想法一致。當日在神農劍派,張伯伯臨走前,送給侄兒兩本兵書——《吳子兵法》和《孫子兵法》,侄兒從中獲益匪淺。”
張樂天一笑,隨即斂容道:“你天資聰穎,悟性頗高,有將帥之才。這就是我為何將兵書送給你,而不是交給苠兒的緣故。他日你掛帥出征,苠兒也隻能做你的副將。”
陸淩蕭想不通張樂天為何突然說出這樣的話,不由得問道:“張伯伯,侄兒不過是一介草民,怎會掛帥出征呢?況且我與張大哥情同手足,又怎可讓他屈居於我?”
張樂天嚴肅道:“蕭兒,你要記住,在戰場上切不可感情用事。軍令如山,任何人都得遵從,若是有一點疏忽或偏差,就可能滿盤皆輸!”
陸淩蕭微微頷首,但心底還是有疑問:“張伯伯今天說的話為何怪怪的?”
“從今天起,這些士兵就交由你操練。”
“我?”
陸淩蕭深感詫異,自己幾乎沒帶過兵,更沒訓練過士兵。唯一的一次還是偷襲李繼徽糧草時,李存孝借給自己的一百餘名勇士。但那一次自己指揮失誤,害得一百餘名勇士幾近全軍覆沒,這也成了陸淩蕭心底永久的痛。
張樂天側過臉,滿懷期許的看著陸淩蕭,親切的道:“蕭兒,張伯伯老了,也不知什麼時候兩手一撒就歸西。我希望你能繼承我的抱負,這也是你爹生前的誌願。”
陸淩蕭突然覺得身上有千斤重的擔子,師父也說過類似的話,難道這一切都是宿命?
其實陸淩蕭偶爾會這樣想,此生隻與李寧玉長相廝守,不問世事。天下由誰當皇帝,跟自己何幹?
但思來想去,還是覺得這種想法過於自私。張伯伯一生為國為民,年近七旬依舊鎮守城池;爹本為富商,但疏散家財,支援朝廷,亦顯英雄本色;師父雖隱遁江湖,卻暗中關心黎民蒼生,隻身冒險,調查黃天神教……自己跟他們相比,簡直太過遜色!
如果每個人都隻為一己之私,那麼整個天下都是一盤散沙,毫無凝聚力可言,天下會亂成什麼樣子?
想到這裏,陸淩蕭頓時胸懷壯誌,昂然道:“侄兒謹遵張伯伯囑托,赤心報國!隻是侄兒未有一官半職就訓練士兵,恐教他人不服。”
“這個你不必擔心,我向皇上遞張奏折,提拔你為左將軍,也不是難事。”
……
話說張悠苠麵聖後,在長安城擔任一官半職,時常寄回幾封家書。
河中城安寧了幾個月,直到冬至。
這一天,陸淩蕭收到一封書信,是十三太保親手寫的,內容大意是請他到河東敘舊。
之前就答應過他,前往河東一聚,可是由於一些事情給耽擱了,至今未能兌現,陸淩蕭心裏不禁有些歉意。
陸淩蕭將他去河東的想法告訴張樂天,張樂天卻道:“十三太保身世複雜,在江湖上得罪的人太多,還是少與他往來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