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 大軍壓境(1 / 2)

林鳳祥光複廣西南部後並沒有回師武宣,他接到了張宏最新的命令——就地征兵,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至少招募八萬以上的青壯年,畢竟要想在應付戰爭的同時統治如此大的地盤,憑借民團當下的兩萬餘人馬就未免顯得捉襟見肘了,而這個時代的中國一如後世,什麼都缺,就是不缺人,廣西雖然人口相對稀疏,但要組建這樣數目的軍隊還是沒有絲毫問題的。

“征兵事項要盡早完成,關於人手問題不要擔心,武宣八千新兵即日南下,民團高層也會隨軍一同前往,他們暫時由你全權調度。”對於這一工作,張宏無疑是相當重視的,於是在下達命令後的第二天,仍然放心不下的他再次下達,並通過飛鴿傳書告知了林鳳祥新的指示。

數日之後,武宣大軍開拔,而如此一來,張宏身邊便隻剩下了新組建的洋槍隊,甚至若不是為了安全以及布防的需要,他幾乎都想把這僅有的兩千士兵都調度南下,畢竟征兵,這一工作在自己的眼中實在是太重要了。

“槍杆子裏出政權。”這一句由後世偉人總結出來的言語無疑是極為經典的,張宏很清楚,占據了半省之地的他肯定已經成為了清廷的心腹之患,而在南方廣闊的海洋之上,又有強悍無比的歐洲人虎視眈眈,如此情況下自己又如何會有安全感?或許如今隻有更多數量的軍隊才能讓人心中稍稍平靜。

大規模的征兵是民團發展的必然,但張宏如此著急卻是有些感情用事了,畢竟兩萬人馬對付清廷征繳部隊綽綽有餘,而洋人短時間內又不會與他翻臉,這些道理自己都懂,隻是隨著義軍勢力的愈發壯大,作為主帥所考慮的問題自然也繁複了許多,焦慮之下,有時情緒化一些也並不奇怪。

“這麼著急的征兵,我什麼時候這麼不冷靜了。”這幾天,張宏的腦海裏時不時地閃現出這樣的疑問,自己也算是經曆了大風大浪的人,麵對各種政務的處理早就已經心若止水到了一種可怕的境地,而他在經過反複反省後得出的結論也很簡單,那就是——疑慮,或者說還有一絲絲並不明顯的恐懼。

不錯,就是疑慮和恐懼,張宏的確是一個穿越者,可如果說到底他其實更是一個普通人,前世作為平民百姓,對於國家政策方略自己別說是製定執行,很多時候就是連了解都做不到,不過今日,這一切已經徹底改變,占領了半省之地的民團從各方麵來看,都擁有了逐鹿天下的初步資本。

出於對曆史的記憶,張宏此刻可以毫不客氣地這麼說,在清末的中國,民團是唯一一支充滿了活力並有可能帶領中國走向強大的勢力,而作為這支勢力的首領,無論其承認與否,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已經成為了華夏大地的引路人,這個擔子不可謂不重,一旦自己兵敗身亡,整個民族將再次回到原來的軌道上,沉淪百年,任人欺淩。

出於對失敗的恐懼和強烈的民族責任感,猛然間發現自己的勢力已經成長到可以影響一個民族的未來的地步後的張宏心中平靜不下來了,潛意識裏的各種擔憂促使他對武力的迷戀迅速增長,畢竟這個時代的一切都是要用槍杆子說話的,如若沒有強大的軍隊做後盾,無論做什麼都是水中撈月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