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萬啊,群眾的力量果然是無窮的,不過話說回來,這個時代打仗主要還是靠人,中國的兵員潛力這麼龐大,哪怕隻要挖掘出一小部分,就足以讓世界各大列強顫抖了。”對於光複桂林已經心中有數的張宏很快開始重新分配部署民團的大軍,而此時,又一次看到了文件上有關兵力的統計的張宏暗歎了一聲。
在近代,當武器的數量和質量都處於同一水平時,士兵數量是決定戰爭勝負最主要的因素,這個道理很淺顯,而更讓人興奮的是從古至今,中國一直占據著全世界幾乎四分之一的人口比例,在這樣的基礎上如果華夏能夠比原本的曆史提前百年完成工業化,地球又會是怎麼樣的光景?
“中國什麼都缺,就是不缺人。”這是後世民間流傳的一句笑話,當然,這樣的表述便是放在近代也同樣再合適不過了,這個時代的中國有多少人口?張宏不清楚,畢竟滿清的政府機構效率實在太低,周圍又是列強環視,還哪有功夫關心這方麵的問題?也正是因為如此,後世的很多相關資料都語焉不詳。
“我國戰爭的兵員後備能力到底怎麼樣呢?”此時此刻,有些走神的張宏不由自主地憑借著對曆史模糊的記憶做起了推斷,他記得,抗戰初期的宣傳口號裏常常出現“四萬萬同胞”這一說法,四億民眾,這個數字裏麵或許有近代國家醫療衛生事業緩慢現代化所帶來的人口增幅,不過即便如此,也絕對能推斷出這麼一個事實,清朝的人口基數非常之龐大。
民國時期有四億同胞,將其倒推至清末,就算打個對折這個時期的中國百姓也絕對不會少於兩億,而如此龐大的數字平攤到每個省份,廣西就算因為山多地瘠而人口有些的稀疏話也絕對能非常輕易組織起五十萬以上的軍隊,甚至如果不惜代價,全民動員的話後備兵員絕不會少於兩百萬,這樣的數字已經是非常駭人了!
諸多念頭在張宏心中閃過,自己今天腦海中突然冒出的這些想法或許還稍微有些不成熟,但卻絕對有著無以倫比的價值,民團從創立至今一直實行傳統的募兵製,這麼做根本無法體現出中國龐大的人口優勢。
此時此刻,張宏想起了一件事,他曾經從林鳳祥那裏知道,發出募兵令後,前來報名的百姓超過六十萬,除去老弱病殘以及一些名聲在外的流氓地痞外,如果不是民團嚴格甄別,反複挑選的話軍隊可以征召到的戰士最少也會超過四十萬,這將會是一股怎麼樣的力量?光論數量幾乎都要達到整個滿清軍隊的四分之一了。
林鳳祥最終在這些青壯年中反複篩選,隻留下十三萬人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民團養不起他們,而這也就是募兵製最大的局限性,畢竟這種製度下士兵完全脫離生產,而軍中多一個人就要多張嘴,一個勢力家底就算再怎麼豐厚,也禁不起這般折騰啊,幾乎在霎時間,張宏就想起了後世的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