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名人收藏的那些事兒(1 / 1)

名人收藏的那些事兒

名人

國畫巨匠黃賓虹以山水畫享譽藝林,同時他也是位傑出的印學家、收藏家和鑒賞家。黃賓虹的收藏以書畫和古印璽為主,兼及青銅器、瓷器、玉器等,而對於古印璽的收藏興趣最濃。黃賓虹從6歲起開始摹刻父親收藏的古印,11歲時的水平就達到了讓父親驚歎的地步。年長後到上海繼續藝業,已收藏古璽、官私印達二千餘方,名冠上海灘。樹大招風,覬覦之心紛紛側起。適時,金石家鄒適廬想出高價為一房地產大亨購入黃賓虹的藏品,被他斷然拒絕。不料隨後,鄰居家著火,救火員在黃家紛亂之際,潛入黃家偷走了珍藏的古印璽。黃賓虹受此打擊並沒有消沉,後來傾力收藏的秦漢官印、私印、肖像印、漢魏六朝印等又達1000多方。晚年重病後,黃賓虹囑咐家人將書畫作品和所藏文物共10450件全部捐獻給國家,其中包括古印893方和古印拓片800件。

鄭振鐸是我國知名的文學家、學者,同時也是“藏書家。和“文物收藏家”。早年留學英國時,他編著的第一部考古專著《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就為人們介紹了世界考古的重要發現。在數十年的文學研究中,他幾乎把有限的全部財力用來搜集古書。後來,當他看到市場上流散著大量從古墓中出土的各類陶俑,且價格不高,而國人卻很少有人問津時,為了防止這些文物流散到國外,他又拿出了搶救古籍文獻的勁頭,竭盡全部財力大量收購出土陶俑。在很短的時間裏,共集得從漢魏到隋唐的陶俑近五百件。新中國建立之初,他將陶俑全部捐獻給了國家。近十萬冊藏書,也於他去世後,由家屬捐獻給國家。

“人民文學家”老舍先生對收藏直懷有濃厚的興趣,特別喜歡收藏瓷器、字畫和京劇名伶的折扇。許多店家知道後,便定期把他們認為“好”的藏品送到老舍家裏,遇到喜歡的,老舍便會買下來。久而久之,他就收藏了不少小碗、小碟、小壺等瓷器。一次鄭振鐸先生去老舍家做客,跟他說:“一堆破爛,歸攏一起也值不了幾個錢。”可老舍卻不以為然,照日樂此不疲。隻有一件大桃瓶算得上大物件,瓶子40多厘米高,瓶肚30多厘米粗,瓶身的彩釉光滑均勻鮮亮,畫有9個大桃更是鮮豔、真切、生動,品相極好,可惜後來才知道瓶子是贗品。可老舍依然喜歡這個大桃瓶,因為是好朋友趙樹理送的禮物。現在它依然靜靜地陳列在“老舍故居紀念館”裏。

王世襄與夫人袁荃猷是我國著名的“古琴伉儷”,他們珍存的一件稀世古琴——“大聖遺音”琴,與故宮存有的一件古琴同屬一個年代、一個品題的宮中藏琴,是他們“鬻書典釵”,以傾家之資購得的。夫人袁荃猷是古琴一代宗師管平湖的入室弟子,家中藏有的幾把唐宋元明的傳世名琴,都是夫人追隨管平湖學琴、撫琴的日常用器,王世襄愛琴也是受夫人影響。夫人辭世後,王老先生不忍睹物思人,便將家中所存古琴和珍藏,交付古物市場拍賣。“大聖遺音”琴,拍出了891萬元人民幣的天價。然而,王世襄亦將家藏的另一張同是傳世稀珍的宋琴,無償送給了一位曾跟隨夫人學琴的年輕人。他說:“你懂琴,這張琴,你拿去。”便將一言九鼎之約托付給了兩袖清風的少小知音。千歲之下,清風朗澈,古琴的高格若此,琴人的高風若此。

田家英是毛澤東的秘書,亦是毛澤東書法手稿的收藏者。他收集主要通過兩個渠道:一是當麵索要,二是從紙簍裏撿。毛澤東書寫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的手稿,就是他從紙簍裏撿的。田家英收藏的毛澤東手跡,既包括如《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序言》的文章,也包括為廣為人熟知的毛澤東所做的新律詩,還包括毛澤東書寫的古代詩詞,有李白、杜甫、杜牧、白居易、王昌齡、劉禹錫、陸遊、李商隱、辛棄疾等人,甚至其中些古詩手稿還沒有寫完。田家英小心翼翼地把這些珍貴手稿碼放在一個藍布匣裏,視其為“小莽蒼蒼齋”的“鎮齋之寶”。如今,這些毛澤東手跡收藏在中央檔案館,成為名符其實的“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