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家學的突圍:大師門庭的“畫二代”(1 / 3)

家學的突圍:大師門庭的“畫二代”

非常

作者:秦晉

1 潘天壽×潘公凱

大師

潘天壽(1898—1971),浙江寧海縣人,現代著名國畫家,美術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頤、阿壽、雷婆頭峰壽者等。平生積極從事藝術創作和藝術教育工作,為繼承和發展我國傳統繪畫藝術,為培養美術人材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畢業。曾任上海美專、新華藝專教授。1928年到國立藝術院任國畫主任教授。1945年任國立藝專校長。解放後,曾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浙江分會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

他的畫博采眾長,尤於石濤、八大、吳昌碩諸家中取精用宏,不僅筆墨蒼古、凝煉老辣,而且大氣磅礴,雄渾奇崛,具有懾入心魄的力量感和現代結構美。形成了個人獨特的風格,並且形成一整套中國畫教學的體係,影響全國。著名作品有《小龍湫下一角》、《雁蕩山花》、《鷹石圖》等。著述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畫二代”

潘公凱,潘天壽先生二子,生於1947年。1996年任中國美術學院院長,2001年6月至今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國務院新聞辦《中國網》專欄作家、專家等。

潘教授自1979年以來一直擔任中國畫創作和美術史論教學工作,在任中國美院和中央美院院長的同時也是博士生導師。1992年5月至1994年1月曾赴美國伯克利大學研訪。獲舊金山美術學院榮譽博士。二十年來在國內重要刊物發表大量學術論文。出版論文集《限製與拓展》、專著《潘天壽評傳》、《潘天壽繪畫技法解析》;主編《潘天壽書畫集》、《現代設計大係》;編撰《中國繪畫史》。

他在藝術方麵的造詣也很高,曾多次在紐約、舊金山、香港、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總部等地舉辦大型個人畫展,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

2 李可染×李小可&李庚

大師

李可染(1907~1989),江蘇徐州人,現代著名國畫家。13歲時學畫山水,1923年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兩年後畢業回鄉作小學教師,並任教於徐州藝術專科學校。1929年考入西湖藝術院研究班,學習油畫並得到林風眠的指導與賞識。1932年作《鍾馗》並入選第2屆全國美術展覽。1946年到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任教,翌年春拜齊白石為師,相隨10年。同年又深得黃賓虹積墨法之妙。

1949年後,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1957年,訪問東德,畫了大批寫生作品,在筆墨、造意與境界的處理上均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將西洋近代繪畫注重感性真實和對象個性的特色融入中國畫的筆墨形式之中,破除了傳統山水畫輾轉相承的老程式,給作品注入了新鮮的生命感受和現代特色,是對傳統山水畫的突破,並由此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貌。1979年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全國文聯委員,並被任命為中國畫研究院院長。1986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回顧性的李可染中國畫展,展出了他各時期的作品200餘幅。後期筆墨更加純熟,揮寫更加自如,意趣更為醇厚,風格鮮明突出。

長期擔任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係教授,培養了許多山水畫家。他認為學習傳統繪畫,第一步須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第二步要以最大的力量打出來。

“畫二代”

李小可,李可染先生之子,生於1944年。1960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附中。

1973年,開始隨父李可染學習山水。1979年進入北京畫院。1985年至1987年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係進修。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先後十幾次到西藏、青海、長江源頭、黃河源頭等西部地區寫生體驗。作品在受李可染影響的同時,注意研究傳統並吸收外來藝術的營養,直麵生活,從對生活的強烈感受中尋找自己的繪畫語言,在重體驗的基礎上重表現,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現為北京畫院專業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礦業大學客座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李可染基金會副理事長。

李庚,亦為李可染先生之子,1950年生於北京,師從父親李可染和黃永玉、李苦禪。1985年,就讀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研究生畢業。現任日本京都造型藝術大學教授、日本京都造型藝術大學曆史遺產研究中心研究員。1984年,井上靖、梅原猛、東山魁夷、高山辰雄等日本文化界領軍人物向日本文化界介紹李庚,從此十年間在日本全國四十城市舉辦他的巡回展。2000年,首次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馬勒音樂與繪畫展》,大獲成功。

3 李苦禪×李燕

大師

李苦禪(1899—1983),號勵公,山東省高唐縣人,現代著名國畫家。1916年入山東聊城省立二中,從國畫家孫占群習畫,首先學畫荷花。1918年暑期,入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從徐悲鴻學炭畫,並受益於陳師曾、賀履之、湯定之等先生。1920年在北京大學中文係旁聽,攻讀中文。在北大,他聽了蔡元培、李大釗、陳獨秀、梁啟超、羅素等人的演講,還見到了日後聞名中外的人物毛澤東、徐特立等。

1922年考入國立北京美術學校(1934年更名為國立北平藝專)西畫係,靠夜間拉人力車維持生計,極其艱苦,同學贈他一個藝名為“苦禪”,自此以苦禪之名行世。1923年秋,拜齊白石為師,白日學習西畫,晚間抽空到齊家學習中國畫。1925年夏,北京國立藝專舉辦畢業生作品展,李苦禪展出了油畫《合唱》和八幅大寫意花鳥畫,作品被林鳳眠校長及其他老師全部買走。1934年秋,在上海舉辦個人畫展。1946年,被徐悲鴻院長聘為北平國立藝專國畫教授,並被推選為首屆“中國美術作家協會”常務理事。1977年,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1981年,被選為“中國畫研究院”委員。1980年,為人民大會堂西藏廳作巨幅《墨竹圖》,係自唐代有畫竹以來最大篇幅的畫竹之作。

“畫二代”

李燕,李苦禪先生之子,生於1943年。1958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附中,1960年起先後在中央美院附中、中央美院國畫係學習八年。1972年後在北京榮寶齋編輯科工作六年。

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周易學會副會長、李苦禪紀念館副館長、齊白石研究會副會長、九三學社中央教育文化委員會委員,中央電視台《中國風》欄目特邀主持人。主要作品有《黃帝像》、《周文王》、《老子》、《孔子憂道圖》、《楚山女神圖》、《五色土回想曲》、《啟航圖》、《群猴圖》、《貓菊圖》、《乳虎圖》等。並有《苦禪宗師藝緣錄》、《藝術大師之路·李苦禪》、《亦文亦畫書係·李燕集》、《易經畫傳》、《周易中的哲理》、《科學與藝術》、《“人文環保”迫在眉睫》等著作。

4 傅抱石×傅小石&傅二石

大師

傅抱石(1904~1965),江西省新餘縣人,現代著名國畫家。“新山水畫”代表人物。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

少年家貧,11歲在瓷器店學徒,自學書法、篆刻和繪畫。1925年著《國畫源流概述》,1926年畢業於省立第一師範藝術科,並留校任教。1929年著《中國繪畫變遷史綱》,1933年在徐悲鴻幫助下赴日本留學。1934年在東京舉辦個人畫展。1935年回國,在中央大學藝術係任教。

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任南京師範學院美術係教授。1957年任江蘇省中國畫院院長。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美協江蘇分會主席。

作品注重對真山真水的體察,畫意深邃,章法新穎,善用濃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體,達到蓊鬱淋漓,氣勢磅礴的效果。在傳統技法基礎上,推陳出新,獨樹一幟,對解放後的山水畫,起了繼往開來的作用。其人物畫,線條勁健,得傳神之妙。

“畫二代”

傅小石,傅抱石先生之子,1932年生,江蘇省美術館專業畫家,南京市殘疾人協會主席,一級美術師,中國美協會員。

傅小石從學生時代起即曆經坎坷。他曾被錯劃成右派,“文革”時又因保護父親的畫而被冤入獄十年,致使左腿斷殘。在獄中他花費了七年的時間寫成四萬多字的《圖案設計新探》文稿,並不斷進行素描創作。在1979年平反時,他因過分激動突患腦中風,右半身偏癱,四肢僅剩左手不殘。1980年他以堅強的毅力改用左手作畫,之後在南京,揚州,南通,蘇州,北京以及新加坡,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內外各大城市先後共舉辦了19次畫展。

傅二石,傅抱石先生之子,生於1936年。中國美協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傅抱石紀念館名譽館長。他擅長山水畫和人物畫,作品風格雄渾博大、剛健清新。

作品有《峽江煙雲》、《待把江山圖畫》、《風雨瀾滄江》等。出版有《傅二石山水畫選》等多種畫冊。曾多次在海內外舉辦個人畫展。

5 趙望雲×趙振川

大師

趙望雲(1906—1977),河北束鹿(今河北辛集市)人,現代著名國畫家。長安畫派的創始人之一。高小畢業後曾做學徒。1925年秋由表兄資助赴北京入私立京華美專學習繪畫,半年後轉入國立北京藝專專攻國畫。

1933年至1935年任天津《大公報》旅行記者,1933年在河北農村寫生,作品在《大公報》連載。1934~1936年又到山東、江蘇、浙江、河南、河北等地農村寫生,作品描繪了飽經戰亂摧殘的農民的貧苦生活,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獲“平民畫家”的稱號。1935年應馮玉祥邀請,合作出版了《泰山社會寫生詩畫石刻集》。抗日戰爭期間,在馮玉祥資助下,和老舍在武漢創辦《抗戰畫刊》,後深入西南、西北各地旅行寫生,在西北風土人情影響下,形成簡括淡遠、樸實含蓄的獨特藝術風格。40年代轉赴西北,描繪西北地區的山川風光和農村風物,並作敦煌之行,臨摹石窟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