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兩銀子的價值變遷(1 / 2)

一兩銀子的價值變遷

紛紜

作者:無齋主人

《紅樓夢》裏劉姥姥看到賈府上下一餐螃蟹24兩銀子,感歎說小戶人家可以過一年了。要知道劉姥姥家當時也算中產階級的,有房有地還雇得起工人丫頭,第一次上賈府打秋風,得了20兩銀子,千恩萬謝的。《明史》裏也提到七品知縣一年的正當俸祿(基本工資吧)隻是45兩白銀。而《射雕英雄傳》時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銀流通量還低於明清,其價值隻能更高才對,這19兩多一餐飯,不管是怎樣難得的美味佳肴都似乎太過分了。

因為各朝代銀兩的貨幣價值都有所不同,那麼現在一般推算古幣值都采用一般等價物交換的方式來計算,對中國人來說千年不變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采用太平年間的大米物價記錄為標準,進行一個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銀兩的貨幣價值答案。

這一兩銀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購買力而言高得嚇人。唐太宗貞觀年間物質文明極大豐富,一鬥米隻賣5文錢,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又稱一貫),就可以買200鬥米,10鬥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價4.9元一公斤計算,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5782元的購買力。唐玄宗開元年間通貨膨脹,米價漲到10文一鬥,也是一兩銀子=2891元人民幣。

最大的問題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錢幣製度極其混亂,而其記載也矛盾重重。宋朝是以“錢”

南宋“靜江府”五十兩銀鋌

重:1977、8g

成交價:RMB 690000、0000

拍賣時間:2012年4月北京翰海2012四季拍賣會

南宋“泉州免丁”五十兩銀鋌

重:1894、9g

成交價:RMB 713000

拍賣時間、2012年4月北京翰海2012四季拍賣會

南宋“泉州免丁”五十兩銀鋌,原始狀態,銘文分兩部分,刻字部分:“泉州起發淳六年上限秤子董成免丁監官迪功郎口口江口”。戳記部分:“盛縑海郡宅賈沈執中京銷海郡宅口熔林伯口”。

南宋“道州馬司銀”五十兩銀鋌

重:1989.6g

成交價、RMB 575000、0000

拍賣時間:2012年4月北京翰海2012四季拍賣會

鋌麵刻字銘文:“道州起發淳六年上半年馬司銀每鋌伍拾兩赴淮西總使口口口口口迪功郎道州錄事參軍廖朝散郎知道州軍州事李”。為流通貨幣的,宋朝的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工商業也前所未有的發達,因此貨幣需求量也空前的龐大,加上白銀的產量和進口量都不高,並且當時沒有類似央行這樣的政府宏觀調控管理機構,造成了極為混亂的情況。我們知道一般朝代1000個錢為一貫,等於一兩銀子,但是宋朝卻不是這樣的。

《宋史·食貨誌》及《續資治通鑒》均提到自真宗朝開始因白銀存量偏少不足以趕上經濟的發展,銀價不斷上漲,基本上是2000個以上的銅錢當銀一兩。而且宋朝“錢法”很亂,有銅錢、鐵錢還有鉛錫錢同時流通,各州都有權自行鑄錢,還存在私人鑄錢的情況,錢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價值多變,“隨時立製”,非常混亂。川陝地區通行鐵錢,十個換一個銅錢,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錢還不一樣。一貫實際有多少個錢也是不確定的,有800或850個為一貫的,也有480個為一貫,還要下詔以770個為一貫,並且各州“私用則各隨其俗”,完全是筆糊塗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