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現代陶藝:自由靈魂的塑形(1 / 2)

現代陶藝:自由靈魂的塑形

知新

作者:趙春茹

英國藝術史家赫伯特·裏德(Herberf Read)曾這樣說:“陶器是一門最簡單而又最複雜的藝術。說它最簡單是因為它最基本;說它最複雜,是因為它最抽象。陶器是純藝術,是一門不帶有任何模仿意圖的藝術……因此陶器在本質上是一門最抽象的造型藝術。”事實上,現代陶瓷藝術崇尚的是個人自由精神的體現,講究造型形態的象征性、聯想性、寓意性。

新石器時期就誕生的陶器,作為日常用具首先是滿足實用功能。那一時期陶器的造型較規整、簡單實用。前人在注重實用的同時,還創造了多種不同的裝飾,如壓印、拍印、刻畫、彩繪、鏤空等等。特別是彩陶,造型線條流暢、勻稱,豐富的幾何紋樣變化複雜、嚴謹工整,圖案富有律動感,充滿了生氣。

傳統意義的陶瓷產品都是以功能作用決定外觀造型,把功能效用放在首位。現代陶藝則打破了實用的束縛,追求獨特的形式美感,注重表達創作者內心的聲音。

19世紀中後期,現代陶瓷藝術發生了巨大變革,隨著工業文明的高速發展,在生產大量廉價產品的同時,藝術與生產的關係日益對立。以英國藝術家威廉-莫裏斯為首的手工藝藝術運動和以法國為中心的新藝術運動,倡導“以手工業為本,反對工業化對藝術和生活的擴張”,主張回歸自然,強調藝術與工程師力量結合,讓藝術重新回歸到手工。許多西方藝術大師也打破了純藝術與手工藝、立體與平麵的界線,紛紛投入陶藝創作。如畢加索將立體主義繪畫藝術風格揉進陶藝創作中,用陶土做材料進行大量藝術創作。這件盤子上的肖像用色料在盤子上進行彩繪及刻畫,用色大膽,超越了傳統陶瓷藝術風格的約束。藝術家米羅也把泥土作為創作素材,表現高度抽象的藝術圖形符號,作品充滿神秘變幻的色彩。

20世紀50年代後期,現代陶藝得到迅速發展。美國藝術家彼得-沃克思主張陶藝創作中的即興、自由的發揮。沃克思受當時抽象表現主義和行為畫派的影響,嚐試並實踐一種完全拋棄傳統形式的製陶方式和審美觀念,以放任、偶發、自由的形式充分體現粘土的直率性,展示藝術家情感和觀念。這種藝術形式恰好契合了人們回歸自然、張揚個性、重新尋找藝術本質的要求。現代人在繁忙的生活狀態當中,承受各個方麵的誘惑、壓力,出現了許多現代“病症”,人們渴望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之外找回真正的自我。人們看到了陶瓷的多樣性、可塑性,最重要的是看到了陶瓷的另一種可能,那就是心靈的慰藉。藝術家們徹底脫離傳統陶瓷的實用功能,遠離傳統意義的造型,利用多種現代藝術處理手段,借助於火、土、釉色等工藝燒成特性的外部條件,體現不同材質本身的語言特色,最終完成所需要的藝術形式。

不規則、不對稱,似與不似之間,模糊的、抽象的藝術語言,需要藝術家敏銳的藝術觀察力和感受力,陶藝家白明的“參禪——形式與過程”係列作品利用不同釉色的對比,刀具在素坯上的刻畫,及瓷土自然開裂的機理效果,進行有意識的刮、刻等裝飾。

燒造陶瓷的主要原料為天然粘土,雖然表麵顏色豐富,但燒成後顏色卻比較單一。有些粘土還由於氧化物的含量不同,燒成的溫度範圍不同,燒成後色澤也不同。因此,在現代陶藝創作中如何根據作品的具體表現內容,選擇適度的材料,或者根據材料的特有質地尋找符合作品意境的釉色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