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談話類主持人節:目 策 劃2(1 / 3)

第十章 談話類主持人節:目 策 劃2

第二節:談話類主持人節目的策劃

一、談話類主持人節目策劃的整體把握。

高質量的談話類主持人節目,可以通過主持人的精心策劃、運籌,達到靈活自如的即時發揮,開啟受眾想象、交流的大門,為受眾營造出極富魅力的感受與感知空間,接受美好情感的熏陶。

談話類主持人節目策劃時需把握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

(一)合乎道理

這個道理就是辯證的道理、唯物的道理。在談話主持人節目交流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嘉賓和受眾。他們的素質不同,人生觀不同,對事物的是非得失的認識也不同,而談話又采用的是“知無不言”,說心裏話的談話方式,也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況。

因此,對於主持人來說,除了具有一般人的認知外,還要懂哲理,也就是科學的、宇宙的和人生的原理。隻有這樣才能在微觀和宏觀上把握導向,合乎道理。

2009年重陽節,《藝術人生》欄目組秉承“推廣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傳承中華民族優秀人文精神”的宗旨,推出了《中國節——重陽》特別節目。重陽節不僅僅是老人們過的節日,在它的背後所蘊含著的是中華民族愛老,尊老,敬老的優秀文化傳統。所以此次節目特別邀請了桑蘭、蔣小涵、郭敬明、田亮、蔣方舟、月亮姐姐這六位青年人的代表,分別去往常寶華、葛存壯、秦怡、周小燕、何兆武、歐陽中石這六位文化老人家中登門拜訪。向他們送去節日問候,同他們探討人生問題,吸取他們曆經歲月打磨而來的人生智慧。

湖南湘潭人民廣播電台吳曉彬著文舉例說:“在‘紀念毛澤東主席誕辰百年’大型聯播時,聯播台的主持人問‘聽說韶峰的映山紅全開了,好像在迎接主席銅像回家?’當時有許多中外記者在場,回答得不好,就會誤以為個人崇拜。當時是冬天,不是映山紅怒放之時。麵對這樣沒把握回答的提問,主持人先向對方致意,然後說,現在全球氣溫回暖,出現了暖冬,映山,紅提前開放。許多外地來參加慶典的朋友帶來了映山紅,栽在韶峰。花開得早怕也是一種寄托吧。”這樣的回答符合客觀規律,又很巧妙。

(二)合乎情理

談話類主持人節目最注重的是真情的交流。由於是麵對麵的獨特的人際傳播方式交談,因此雙方的情感雙方都可以體會到。因此,主持人可以借此尋找與受眾交談的“興奮點”,進入狀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心情,他們都會影響主持人,而主持人本身也是活生生的人,情緒也是會因為社會各方麵的影響而有變化。但是一進入直播室,主持人就應心無旁騖,放鬆自己的心情,用一種真實可信的情境去與受眾交談。

(三)合乎法度

談話類主持人節目的有些話題是由參與者提出的,有些還是在交流進行中突然提出的。這些問題受眾常常是反複思考之後才提出的。而且可能是迂回曲折地提出的。對這種情況主持人應該充分了解,預先有準備。其實,有些受眾是想通過談話類主持人節目尋求幫助,說出自己的觀點,在有些問題上,又下意識的怕對方窺破自己。對這種心理的受眾,主持人就要抓住問題關鍵所在。心中要明白哪些問題可以說,哪些不可以說,哪些可以直接說,哪些可以迂回著說,要準確地掌握好法度。這個法度是指既要找出問題的症結,解決問題,又要把握對方的承受能力,不要傷了對方。

(四)適時調控

談話類節目主持人既是談話的參與者,又是談話的組織者。談話之中,麵對複雜情況,調控能力非常重要。調控能力來自於平時的積累、經驗和精心的策劃。一場談話節目成功與否,不僅要看組織者是否能讓參與者談起來,還要看主持人能否讓嘉賓、受眾有條不紊的談下去。這對主持人的思維敏捷性、現場組織調控能力以及幽默感等都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談話類主持人節目是把“雙刃劍”。一方麵它為主持人施展才華、發揮主觀能動性、體現個人魅力提供了廣闊天地;另一方麵它也毫不留情地把主持人推到了“臨淵之地”。盡管進直播室前做了大量準備,但談話開始後,嘉賓和受眾會說什麼、是否會跑題、是否會說出不合時宜的話來等,主持人都很難預料。這就要求主持人隨機應變,把握全局,調控現場的氣氛和談話的進程。

(五)談話規則

美國雷德福大學的貝納德·廷貝格教授總結了談話類節目不成文的規則:

一是訪談是以主持人為中心的。

二是訪談是以現在時式製作和接受的,無論是錄像、直播或預錄後的假直播,訪談都是以現在時出現的。

三是訪談節目主持人在和千百萬人促膝談心。

四是話語:=金錢。

雖然以上的規則出於美國,但仍有借鑒意義。

二、談話類主持人節目的策劃方法

對於談話類主持人節目主持人來說,他們的主持過程都是在直播中進行的。要保證節目的質量,要在主持過程中出色地發揮,離不了前期的策劃準備。因此,“增強策劃意識,明確節目定位,提高選題水平”,是辦好談話類節目首先要解決好的關鍵問題。談話類節目的策劃是多方麵的,貫穿節目始終。它包括前期、中期、後期的策劃。而前期策劃顯得尤為重要。

以中央電視台的名牌談話節目《藝術人生》在2003年播出了《紅樓夢再聚首》節目為例。

這期節目以其最龐大的嘉賓陣容,最具創新的活動,最大的影響力而成為《藝術人生》節目品牌發展中的重要標誌。

這一次節目的成功,離不開《藝術人生》節目策劃者獨具慧眼的預測力和對選題的統籌性。節目的創意策劃來自於編創人提交給製片人王崢的一份《未來節目發展的建議》。建議中就提出了擴大節目樣式的建議,“可以用特別節目的樣式重聚《渴望》、《紅樓夢》等劇組成員”。節目發展到第三年時,提出了“集體記憶”的概念,這時《紅樓夢》再次列入策劃者的計劃日程。為此導演馬寧還曾作了一些采訪,但由於種種原因最終都沒錄成。

2003年的年底,隨著央視8套、12套的《紅樓夢》熱播,以及第一、第二名的高收視率,《紅樓夢》再一次引起節目組的注意。更加關注“熱點”的策劃人,敏銳地覺察到這一選題時機的成熟。

節目首先麵臨的最大的難題就是“人”的問題,當年的劇組演職人員現在散布在世界各地,很難找齊。一時間愁壞了助理編導李婧琛和觀眾導演宋飛。節目策劃初期找人戰略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因為線索不多,節目組隻能每天逐個地追問查找。從最初的8、9個人到後來的近100人。

節目到了最後的錄製階段,策劃人員的苦惱已由“人太少”變成了“人太多”!麵對六七十位嘉賓,怎麼才能讓大家盡可能地保持一種新鮮感,將初次的見麵保留在演播現場,這著實讓策劃者動了一番腦筋。在推翻了幾稿方案後,終於組合出了5組嘉賓,讓他們分不同的時間進入中央電視台,並將其分別“藏”在不同的地點,由專人“看守”。麵對《藝術人生》首次最龐大的嘉賓群,也采取了相應的“人海戰術”,動用了組內以及曾在組內工作實習過的朋友,甚至還調用了導演馬寧的學生一起協助。在《紅樓夢》劇組還沒聚會之前,《藝術人生》劇組裏卻先來了一次大聚會。

錄製前夕,節目組專門召開了詳細的工種會,讓每一位劇組人員都對所接待、引導的嘉賓,都要做到對其在劇中、生活中的情況了如指掌,並將了解到的最新情況和故事,及時提供給朱軍。這一方略的實行對提高節目的工作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實話實說》從19叨年3月開播以來,在中央廣播電視台、電台各類節目大排名中為8至10位,收視率4%以上(約4000萬人),占有率67%。

該欄目製片人兼主持人崔永元說,這些成績的取得均離不開前期的精心策劃。策劃是辦好節目的首要前提。前期策劃包括調查研究、選題立項,需要在大量觀眾來信中選擇話題,確定最有新聞價值的事件或典型個案上報審批。

崔永元說,前期策劃從第一封受眾來信,接第一個受眾電話就開始了。作為總策劃兼主持人的崔永元對每期節目的策劃方案都要親自參與,發表意見,通過大家反複論證,最後還要拍板定奪,然後再上報台裏審批。

總之,策劃是件十分重要又細致的工作。策劃得好,選題就準,針對性就強,就能引起受眾的興趣。’ 談話類節目的前期準備包括選題的策劃確定、選題的調查研究、嘉賓的選擇,直到落實談話的範圍、走向、層次、其他手段的運用、節奏的設計安排等。這些都要有周密的策劃與細致的準備。雖然整個準備過程中總策劃人、執行策劃、編導各有明確的分工,但是作為節目製作播出關鍵階段的核心人物的主持人,提前介入是十分必要的。在前期準備階段主持人重點介入並深入把握的是圍繞話題的分析研究,明確話題的針對性、必要性和導向,了解相關的政策精神,預測可能有的各種不同意見和爭論,具體設計談話“起承轉合”的結構安排,設計音樂、大屏幕的使用,甚至開場白、結束語的籌劃。

(一)選題

選題如何是一檔談話類主持人節目成敗的關鍵。談話類主持人節目對選題的要求很苛刻。它既要有構成一期節目的價值和意義,能夠立起來,又要能夠引起參與者的興趣,產生共鳴。

來自生活中的焦點、熱點、疑點、難點,彙集成節目,進行傳播,固然引人注目,但這些選題有的可能有一定難度,所以有時看似拋出一個不錯的話題,仍然難成為“精品”。這就提醒大家,在策劃時不要對所謂的“轟動效應”期望值太高,而應以常人的心態,讓思維的觸角深入社會根部,從平常人的命運曆程、生存狀態、七情六欲、所思所感上去發現人生真諦,起到傾訴受眾心聲的作用。一旦我們這樣做了,參與者常常能將被動的參與轉化為積極主動地融合,形成水乳交融的默契。

選題的關鍵是要“準”:

一是對中心工作和宣傳重點配合議論的話題。

二是對社會熱點新聞事件追蹤評說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