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3月,貝爾專程趕到華盛頓向當時美國威望很高的大物理學家亨利請教。亨利聽了貝爾的設想後,對貝爾說:“你有一個很了不起的設想,小夥子努力幹吧!”“可是,先生,在製作方麵還有很多困難,而更困難的是我不懂電學。”“掌握它!”這位大科學家鼓勵貝爾說。“掌握它!”這句話從此成了貝爾的座右銘,極大地鼓舞了貝爾走向成功的信心。
從此,貝爾專心致誌地研究起電學來,業餘時間幾乎全部用在了電學的研究上,很快他便掌握了所需的電學和聲學知識。1873年,貝爾辭去波士頓大學語音學教授的職務,租了近郊公寓的一間破舊擁擠的小屋,開始正式地搞起實驗來。兩年中,他和助手進行了無數次的實驗,經曆了數不清的挫折、磨難和失敗。
據說,終於有一天,貝爾和他的助手分別在兩個房間裏準備作對話實驗。他不小心把桌子上的硫酸弄翻了,結果硫酸撒在了他的腿上,不僅燒壞了貝爾的褲子,同時也把他的大腿燒得火辣辣的。燒疼了的貝爾忍不住叫了起來:“華特生,快過來,我遇到麻煩了!”隔壁房間正拿著聽筒和對話筒的華特生清楚地聽到了貝爾的喊叫,他也高興地叫了起來:“我聽到了,貝爾先生!”就這樣,電話終於被貝爾發明出來了。
不過早期的貝爾電話存在著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送話器中電流很小,受電阻的作用而衰減很快,所以無法將聲音傳送到很遠的地方去。後來愛迪生解決了這個問題,在送話器之間加了一對線圈,從而克服了電流的迅速衰減,但貝爾電話的缺點並不影響貝爾發明電話的功績。他還有一個重要貢獻是製造了助聽器,給耳聾病人帶來了聽到聲音的可能。
為了紀念貝爾在電、聲學方麵的貢獻,在電學中計算功率的比值用貝爾作單位,在聲學中測定聲強級也常用貝爾作單位。
飛機的發明者萊特兄弟
萊特兄弟指的是奧維爾(orwell wright,1871—1948)和威爾伯(wilbur wright,1867—1912)這兩位美國人。世人一般認為他們於1903年12月17日首次完成完全受控製、附機載外部動力、機體比空氣重、持續滯空不落地的飛行,並因此將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實用飛機的成就歸功於他們。
1877年冬天,一場大雪降在美國的代頓地區,城郊的山岡上到處是白茫茫一片。一群孩子來到堆著厚厚白雪的山坡上,乘著自製的爬犁飛快地向下滑去,山坡上頓時響起陣陣笑聲。
在他們旁邊,有兩個男孩靜靜地站著,眼睜睜地看著歡快的爬犁從上而下劃過。大一點的男孩歎道:“嗨!要是我們也有一架爬犁該多好啊!”
另一個孩子撅著嘴說道:“誰叫我們爸爸總不在家呢!”他靈機一動,又接著說道:“哥哥,我們自己動手做吧!”被稱做哥哥的男孩一聽,頓時笑了起來,愉快地說道:“對呀!我們自己也可以做。走,奧維爾,我們回去!”於是,兩個孩子一蹦一跳地跑下山坡,向家裏飛快地跑去。
這弟兄倆就是萊特兄弟,大的叫威爾伯,小的便是奧維爾。他們從小就喜歡擺弄一些玩意,經常在一起做各種各樣的遊戲。他們的爺爺是個製作車輪的工匠,屋裏有各種各樣的工具,弟兄兩個把那裏當做他們的樂園,經常跑去看爺爺幹活。時間一長,他們就模仿著製作一些小玩具。因此,弟兄倆決定,這次要做架爬犁,拉到山坡上與同伴們比賽。當天晚上,弟兄倆就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媽媽。媽媽一聽,非常高興地說:“好,咱們共同來做吧!”
於是,弟兄倆跑到爺爺的工作房裏,找到很多木條和工具,不加思索就幹了起來。
“不行,”媽媽阻止他們說,“幹什麼事情得有個計劃,我們首先得畫一個圖樣,然後才做!”
弟兄倆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同媽媽一起設計圖樣。媽媽首先量了兄弟倆身體的尺寸,然後畫出一個很矮的爬犁。“媽媽,別人家的爬犁很高,為什麼你畫的爬犁這麼矮?這能行嗎?”弟弟奧維爾不解他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