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李顯忠本以為金兵渡江來戰,夜裏又聽見對麵熙熙攘攘,還以為搞動靜出來,下令小心提防。不意次日天明,江對麵卻無一人,還以為金朝新君剛剛登基,完顏亮難不成率軍返回平息叛亂了?遂派人打聽,才知是耶律元宜犯上作亂殺了金主完顏亮率領大軍去向新主請功去了。李顯忠大喜:”不趁此時收複中原,更待何時耶!“遂下令全軍將士速渡江北上伺機收複失地!遂而上書於朝,監軍勸道:”將軍差矣,無君命而私自進兵,可乎?“顯忠道:“不然。孫子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況此時與他日不同,金先毀約犯境而自取滅亡,主上亦思以戰圖存。而存之道在乎土地!得地則生,無地則亡!還複何疑?“遂堅決北上,高宗聞金主已死,淮西已然空虛,亦隨即詔諭全軍舉兵北上!
李顯忠率領萬餘精銳部曲渡江,由於金主被殺,淮西駐地竟然沒有多少金兵把守,遂不費力氣將開戰初期失掉的昭關,和州,廬州等地逐一收複。遂上捷報到京,高宗大喜,乃加授李顯忠為淮西製置使、京畿等處招討使,升太尉,寧國軍節度使、主管。李顯忠又請旨趁此良機繼續北上攻滅金朝,一統河山。高宗且驚且喜,此事若成固然是好。但又念金朝失君立主,元氣並未大損,若南北交惡兵敗,富貴頓時如夢,江山也將難保。躊躇半日,猶豫半天還是想議和為好。
高宗夜裏突然覺得力不從心,卻大喜道:“有了!”原來高宗想到,自己已近花甲之年,太子既然出類拔萃,何不禪讓太子,那時自己不僅能得堯舜之名,而且能坐享榮華。少了許多煩心事,和也好,戰也罷。若不關己,全將掛起。越想越是感覺甚是妥當。
次日高宗上朝曰:“朕年老倦勤,意欲禪讓太子為君,不知諸位愛卿意下如何?”眾臣交接不止,還以為高宗試探真心,都言太子年輕,恐難孚眾望。高宗大怒:“朕意已決,下詔太子趙昚即皇帝位,自稱太上皇帝,吳後稱太上皇後,退居德壽宮。”眾臣見狀,山呼萬歲!
太子趙昚聞召上朝,聞之此事。亦以為高宗相試探,婉辭再三,高宗不許並使內侍擁出太子至禦座,太子哪裏敢坐,不得已方略就坐。眾臣齊拜萬歲懇請升殿,太子道:“君父之命,敢不遵循。自恐無德,不該當此大位!”待禮成退朝,高宗移往德壽宮,太子親自相送,適逢暴雨傾盆,高宗讓回,太子冒雨扶車,直至宮門。高宗歎道:“托付得人,朕無憂也!”
紹興三十二年夏,趙昚正式登位,是為孝宗皇帝,用師傅史浩為丞相。大赦天下。新君即位,國事驟更,若知如何應對北朝,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