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說話語氣的依據是一個人內心的潛意識。語氣是有聲語言的最重要的表達技巧。
男人掌握了豐富、貼切的語氣,才能使自己的思想感情處於運動狀態,不時對聽話人產生正效應,從而贏得交際的成功。
5少說為佳,避免口不擇言
“你會說話嗎?”這樣問你,你一定覺得可笑,隻要是正常的男人,說話誰不會?可實際上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
先看下麵的例子:
一剃頭師傅家被盜劫。第二天,剃頭師傅到主顧家剃頭,愁容滿麵。主顧問他為何發愁,師傅答道:“昨夜強盜將我一年積蓄劫去,仔細想來,隻當替強盜剃了一年的頭。”主人怒而逐之,另換一剃頭師傅。這師傅問:“先前有一師傅服侍您,為何另換小人?”主人就把前麵發生的事細說了一遍。這師傅聽了,點頭道:“像這樣不會說話的剃頭人,真是砸自己的飯碗。”
有一人請客,四位客人有三位先到。這人等著焦急,自言自語道:“咳,該來的還沒來。”
一客人聽到了,心中不快:“這麼說,我就是不該來的來了?”告辭走了。主人著急,說:
“不該走的又走了。”另一客人也不高興了:“難道我就是那該走又賴著不走的?”一生氣,站起身也走了。主人苦笑著對剩下的一位客人說:“他們誤會了,其實我不是說他們……”
話未完,最後一位客人也走了。
你看,說話是簡單的事嗎?如果我們說話時不假思索,就可能傷人敗興,引起誤解。我們要注意說話的場合、對象、氣氛,不要隨意就說。像有些人去菜市場,問賣肉的:
“師傅,你的肉多少錢一斤?”或飯館服務員上一盤香腸,說:“先生,這是你的腸子。”
這類生活中的笑話,我們要注意避免。
明人呂坤認為,說話是人生第一難事。像上麵所說的情況,還不是太難的。隻要注意語言修養,慢慢就會改善我們說話的紕漏和不足之處。說話難,而說真話,說實話更難。
春秋時,齊國的晏子經常勸諫齊景公。一次,齊景公的一匹愛馬暴死,齊景公大怒,命令手下把養馬人用刀肢解。這時,晏子剛好在齊景公身旁,見手下持刀斧而進,晏子說:“大王,先讓我代您說說這養馬人所犯之罪,然後再處死他,這樣才能讓他心服。”齊景公說:“可以。”晏子就開始曆數養馬人三大“罪狀”:國君讓你養馬你卻把馬養死了,這是死罪之一;死的是國君最喜愛的馬,這是死罪之二;你讓國君因為一匹馬而殺人,百姓聞知,必定怨恨國君,鄰國聞之,必輕視我們的國家,這都是因為你使馬死了造成的,你真是罪有應得呀!齊景公明白了道理,說:“把養馬人放了,不要因此傷害了我的仁政。”
如果晏子不繞著彎子讓齊景公明白人比馬更重要,而且直接指責齊景公做得不對,不應為一匹馬而去殺人,那麼,氣頭上的齊景公不僅不會聽從,甚至連晏子自己也可能因直言而獲罪。由此可見說話講究技巧的重要意義。
說話講求一些技巧,這是男人需要學習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放棄原則,指鹿為馬,曲意逢迎。如果違心地說話,那技巧就變成了惡行。
崔永元說得好:“也許有一天我們會討論技巧,我們用酒精泡出了經驗,我們得意地欣賞屬於自己的一份老練時,發現我們丟了許多東西,那東西對我們很重要。”
晏子很會說話,但前提是堅持了原則。男人不應為技巧而犧牲原則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