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墨菲定律——越擔心的事情越會發生
墨菲定律:事情如果有變壞的可能,那麼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經典詮釋:不要忽視概率的作用,任何時候都不要存有僥幸心理。
墨菲定律也稱莫非定律、摩菲定理或莫非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語。它的主要內容是:事情如果有變壞的可能,那麼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並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它告訴人們,雖然錯誤是世界的一部分,但人類不得不接受與錯誤共生的命運。
墨菲定律來源於美國一位名叫墨菲的上尉。墨菲上尉認為他的一位同事是個倒黴蛋,不經意間說了句笑話:“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讓他去做就一定會弄糟。”後來,由這句話延伸出一些其他表達形式,如“會出錯的,終將會出錯”等。
根據“墨菲定律”可以推出以下4條結論:
1.任何事情都沒有表麵看起來那麼簡單;
2.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3.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4.如果你擔心某件事情發生,那麼它就有可能發生。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急著去參加重要會議時,卻發現出租車不是有客就是不搭理你,而平常當你不需要出租車時,大街上又到處都跑著空車;去超市買完東西後排隊結賬,卻發現別的隊伍總是比你所在的隊伍走得快;早上喜歡吃西式早餐,那麼你一定得當心不要讓麵包掉在地上,不然,你總會看到抹了果醬的那一麵朝下,把剛剛擦過的地板搞得一塌糊塗……
容易犯錯誤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不管科技多發達,事故都有可能發生。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即將返回地麵時,在美國得克薩斯州中部地區上空解體,機上6名美國宇航員以及首位進入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員全部遇難。“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也印證了墨菲定律。
由於小概率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比較小,因此,就給人們造成一種假象,即認為它永遠不可能發生。正是由於疏忽大意,增加了事故發生的可能性,結果就造成了不小的損失。墨菲定律正是從強調小概率事件的角度,明確指出:雖然危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它總會發生並引起比較大的損失。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類如此,企業也不例外。在企業發展的曆程中,危機就像普通的感冒病毒一樣,種類繁多,防不勝防。《危機管理》一書的作者菲特普曾對財富500強的高層人士進行了一次調查,調查中高達80%的被訪者認為,現代企業不可避免地要麵臨危機,就如人不可避免地要麵對死亡樣。而14%的人則承認自己曾麵臨嚴重危機的考驗,然而每一次危機既包含導致失敗的根源,也蘊藏著成功的種子。發現,培育,進而抓住潛在的成功機會,就是危機管理的精髓;而錯誤地估計形勢,並令事態進一步惡化,則是不良管理的典型特征。所以優秀的管理者總是有著很好的危機意識,並未雨綢繆,早做準備。
僥幸心理是大禍的根本原因
僥幸心理是指人不遵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用主觀的態度把成功的希望寄托於外力作用和機遇降臨的一種心理。這種心理狀態,往往是以己度人,以己測事,認為憑借自己的幸運可以獲得巧合的成功,或是避免突然降臨的災難;或以為彼時彼地成功了,在此時此地也會成功。
有的人初次做錯事,多有懼怕心理,但由於僥幸心理的強化作用,懼怕心理受到抑製,這時思想上就有了縫隙,就易受到外界不良東西的侵蝕和誘導,就容易鋌而走險。僥幸常使人放鬆警惕,過度自信,違反規定和要求,最終導致工作中疏忽大意,給公司帶來嚴重的損失。
蘇聯曾經發生過一次震驚世界的科學事故。
1960年10月22日,蘇聯進行航天發射準備,著名航天專家科羅廖夫在發射前發現運載火箭出現異常,建議推遲發射,但親臨發射現場指揮的涅傑林元帥卻命令道:“莫斯科正在等著我們,無論如何也要保證明天按時發射!”軍令如山,不容變更,科學家們隻好三緘其口,把希望寄托在“萬一沒事”上。次日上午,結果火箭發射時,發生了劇烈的爆炸,包括涅傑林元帥在內的現場百餘名軍人和科學家不幸罹難。
同樣的情況也曾經擺在我國航天科學家的麵前。
2001年9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我國“神舟三號”宇宙飛船即將發射,工作人員突然發現一個電路觸點不通。當時,發射場萬事俱備,500多位科學家翹首以待飛船的升空,當聽到有一個觸點不通的消息後,有人認為問題不大,沒必要耽誤發射。但是,指揮部的決策者們考慮的並不是這一點。他們認為,雖然是一個導點不通,但飛船上這批插頭可能還存在批次性質量問題。於是,他們決定立即更換所有這種型號的插頭,絕不能讓飛船帶著疑點上天,這個決策雖然使飛船發射推遲了3個月,但確保了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