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中,30歲是一個什麼樣的年紀呢?古人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回答:“三十而立。”簡單一句話,30歲,人應該能坦然地麵對一切困難了。那麼何為“立”?按中國傳統,人之一生,立言、立功、立德最重要。按通俗說法,一個人應該成家立業,有所作為。

現代人對於“三十而立”有著不同的理解。

“現實派”認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婚結了,沒了房;有了房,婚沒了。如果是真的,那“立”最起碼的標準應該是一套住房,一個家;如果還要奢侈一點,那就再加一輛車。

“學院派”認為,是否“有房有車”,甚至是否成家,並非“而立”的內涵所指。非要用“有房有車”來衡量,恐怕是曲解了古人之意,顯然用錯了標尺。“而立”的本意其實是指“年至三十,學有成就”。

“中間派”認為,具備穩定的價值觀和敢於負責與擔當的心態。因為,即使有了家、車、房,穩定的學業、思維,可沒有穩定的心態依然不可能成為一個成熟的人。

不管怎樣爭論,幾乎所有人都認為,30歲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30歲之前與30歲之後的人生道路應該有本質的不同。那麼,30歲之前,年輕人應該怎樣度過?30歲之後,年輕人又該怎樣度過?

我們認為,30歲之前,應該謙遜地低下頭,認認真真地學習知識、積累經驗;30歲之後,應該勇敢地抬起頭,無所畏懼地向人生的最高目標前進。

對於任何人來說,抬頭容易低頭難,尤其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低頭忍耐根本不像一個男子漢該做的事,即使失敗了,跌倒了,碰得頭破血流也在所不惜。隻有這樣,才能讓別人看出自己是真漢子。事實證明,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在大雪紛飛中,隻有懂得低頭的樹木,才能抖掉身上厚厚的積雪,傲立於嚴寒之中;在石礫遍布的戈壁灘上,隻有學會低頭,在石縫中生長的小草,才有活下去的可能;在狂風暴雨中,唯有懂得低頭的花朵,才不會被奪走嬌弱的生命,才有可能見到明日的彩虹。

一個人固然不能沒有做人的準則,但一味方正,不會圓通,該低頭的時候不會低頭,便不能以退為進,進退自如。曾經,越王勾踐低下了頭,卻用自己的尊嚴換得了天下;曾經,大將韓信低下了頭,卻用他人的譏笑奠定了在大漢王朝的尊貴地位;曾經,少年玄燁低下了頭,用一個帝王的尊嚴換來康乾的盛世。低頭並不意味著妥協與退縮,他是暫時的休養生息,以便換來新的崛起。

低頭也並不是一種自卑,這是一種大智慧,俗話說“不恥下問”,這便是一種低頭,但它會讓你收獲更多。

在如今這個社會中,麵對種種誘惑與錯誤,我們更需要低頭去審視自己,不能盲目地飛奔前進,在低頭中保持頭腦的冷靜,用平和的心態處世為人。

低頭不是妥協,而是戰勝困難時一種理智的忍讓;低頭不是倒下,而是為了更好更堅定地站立。該低頭時就低頭,調整一下目標,改變一下思路,就能巧妙地穿過人生荊棘,發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無限風光。

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我們也需要低頭,當我們被夢想道路上的荊棘刺傷,我們便需要停下腳步,稍作休整,不要再高舉頭顱,去眺望還很遙遠的前景,而是要充實自己,腳踏實地,先把現在的一切處理得當,隻有這樣,當你重新整裝待發時,才會發現自己收獲了一份成功的信心。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本書以獨到的視角和辯證的思維,深刻闡述了低頭做人的哲學基礎和現實意義,詳盡提供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低頭做人的方法和訣竅,以期幫助廣大讀者掌握低頭做人這門實用的處世哲學,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把握做人的準則,衡量處世的分寸,學會退讓,懂得放棄,低姿態做人,高標準行事,在人生舞台上走好每一步,扮好每一個角色,盡快獲得事業的成功,找到人生的幸福。

編者

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