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覺得端午、中秋放假並不能真正的引起大家對傳統節日的重視,現在的洋節日大家都趨之若鶩,但包容的中華文化確實很有特點,到了洋節日的時候大家都會往外跑,而到了傳統節日就自然的回歸家庭,這端午節的假期很多人都選擇和家人一起度過,市場上也早早的開始了對端午的宣傳。
當然我們沒有必要每年都要對端午追根溯源,而且南北方的習俗也大相徑庭,南方的端午節主要就是賽龍舟,我自然是沒有親眼見過那激烈的賽龍舟的場麵,主要是去看的人太多,大熱天的擠來擠去也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來,不過還真想帶小朋友去好好的觀賞一下,前兩天竟然跟我玩敲鼓的遊戲,主要是在電視上看了好多關於端午節的事情,她懂得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還給我講了屈原的故事,還知道賽龍舟需要按照鼓點劃船,我們兩個坐在沙發上,一個人敲鼓一個人劃船,雖然弄的不倫不類的,總歸她算是了解了所有端午的精華。
而北方人在端午當天是需要早起的,很早就起來,騎著車到郊區去采艾蒿,然後回來掛在自己家的門口,再加上七彩葫蘆據說可以辟邪趨災,小孩子還要一早就帶上七彩線。以前端午是沒有假期的,所以我們小時候都跟同學一起約好,一大早就出發,北方的天亮的早,早晨四五點鍾的時候天已經大亮了,其實哪次也沒有真正的是去采艾蒿,總是采了一車筐的野花回到學校,當然這些鮮花最後也都送給了女同學,我們還會帶著七彩荷包去上學,也都是互相贈送,大人們也一樣,起的早的就早早的把剛采回來的艾蒿掛在門上,說明這家人一向都很勤勞。
南方的端午是在白天的活動,而北方人則是一早就開始忙碌,其實都是在初夏的時候的一項集體外出的遊玩。
當然吃的方麵也不太一樣,不過都是以粽子為主,若不是端午的雄黃酒白娘子也不會輕易的現了原形,所以南方人端午一定要喝雄黃酒,其實也是驅邪,雨季剛過,各種蚊蟲泛濫,祛濕排毒,這個時期是最好的時候,還有就是各種餡料的粽子,我最喜歡的是蛋黃肉粽,百吃不厭,那肉粽裏的肉一定要肥瘦相當,經過長時間的蒸煮,肥肉裏的油早就沁在糯米裏了,再加上蛋黃的鹹味,融合在一起就是香。當然很多人還是喜歡甜的粽子,比如豆沙的,還有很多加了更多料的粽子,個頭都很大,各種菇類和海鮮幹,讓粽子的口味變得五花八門。
北方的粽子則是以小巧、簡單為主,這也和北方的資源沒有那麼豐富有關係,小時候媽媽會包兩種粽子,一種是有紅棗的,一種就什麼都沒有,然後都是蘸白糖吃,當然我們更愛吃有棗的粽子,紅棗的香甜和糯米的香味融合在一起,再加上竹葉的清香,對於我們小孩子來說就是人間美味了。可惜棗子的記號隻有媽媽能看懂,每次打開一個粽子都滿心期待,如果有棗子就算是中獎了,即使沒有也要把它吃掉,一頓飯也就那麼兩三次機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