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孝順我們的父母(1 / 3)

大家知道,烏鴉雖然外表醜陋,但在養老、敬老方麵堪稱動物(包括人)中的楷模。當烏鴉年老不能覓食的時候,它的子女就四處去尋找可口的食物,銜回來嘴對嘴地喂給老烏鴉,並且從不感到厭煩,一直到老烏鴉臨終,再也吃不下東西為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烏鴉反哺”。

從曆史的記載來看,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也的確湧現了許許多多以“孝”聞名的孝子,他們也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感人故事。

《新三字經》裏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

他九歲時,不幸喪母,小小年紀便懂得孝敬父親。每當夏天炎熱時,他就把父親睡的枕席扇涼,趕走蚊子,放好帳子,讓父親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鐵,他就先睡在父親的床席上,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再請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

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當時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讚譽。

東漢時候,孝泉有一戶薑姓人家,父薑文俊,母親陳氏,膝下一子,單名一個“詩”字,自小聰明異常,遍覽詩書,渾身透著靈氣,年紀不大,名氣不小,十裏八鄉,遠近都知道薑家有個神童叫薑詩。一來二去,連縣太父龐盛都聽說了他的名聲,見他品高行佳,人才也好,到了薑詩十八九歲的時候,就將自己的女兒三春許配給他,並且向朝廷舉薦他為孝廉。那時候不興科舉,都是由地方官將本地有德行、有本事的人向上邊舉薦。不久,皇上下了詔,任命薑詩為江陽縣令。

薑詩上任後,愛民如子,為當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深得民眾愛戴,可是由於他為人正直,不善阿諛,別管多大的官,看見不順眼的事就要說幾句,這樣就得罪了不少人,一直都升不了官。

薑詩到江陽後不久,父親就去世了,薑詩夫婦侍奉母親愈加勤勉,每天變著花樣為她做好吃的,好喝的,把老人伺候得舒舒服服。薑母眼睛不好,見風就爛,龐氏天天為她洗啊敷啊,照顧得很周到。一家人和和睦睦。不久三春生下了一個男孩,薑詩給取了個大號叫薑石泉,小名安安。

有天夜裏,薑母做了個夢,夢見個神仙,告訴她泉孝臨江的水有清心明目的功效,經常用它洗眼,就可以治好她的眼睛。陳氏醒來,把這事跟薑詩說了,薑詩是個孝子,不忍違了母意,當即掛印而去。

薑詩是個清官,為人正直,一肩明月,兩袖清風,千裏返鄉,連輛車都雇不起,隻好背上母親,龐氏牽著小石泉,硬是一步步走回到孝泉來,留下了“千裏背母”的佳話。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一個人依托父母來到這個世界上,同時又要依靠父母的辛勤養育才能長大成人。多少父母在孩子生病的日子裏憂心如焚、夜不能寐;多少父母為使孩子吃飽穿暖,寧願自己省吃儉用節衣縮食;多少父母為使孩子生活得更好一些,廢寢忘食,忘我工作。孩子長大後,作為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贍養和孝敬父母乃順理成章之事。“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既為人子,對父母行孝道應是最起碼的行為標準。

曆史發展到了今天,講究“孝道”的優良傳統並沒有在有些人身上得到很好的體現。相反,不孝卻在有些人那裏體現得十分典型。他們不但不尊重老人,反而還虐待老人,甚至導致老人走上了自殺的淒慘道路。

黃某去世時,他已經是80多歲的老人,高壽了。老人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按照農村的規矩,老人由兩個兒子贍養,輪流在兩家吃飯,五天一輪,吃了好幾年。幾年來,老人總覺得,在任何一家吃飯,夥食都非常差,除了逢年過節,從沒吃過肉。開始,他覺得那也沒啥,因為那裏貧窮,大家的日子過得並不很好。可是,久而久之,經過一觀察,他發現,一旦他在一家吃飯,另一家必買肉吃。他心裏很不是滋味,感到自己受到了虐待,覺得自己辛苦一輩子,把他們拉扯大,他們居然敢這樣對待自己。於是,他等待時機,非得吃一次肉不可。一個集日,他雖然不在大兒子家吃飯,可他看到大兒子家裏買了肉,就想開開葷,嚐一片肉。吃飯時,他就徑直走到大兒子家,拿起碗就盛飯,拿起筷子就夾肉。筷子剛到碗邊,兒媳用筷子把他的筷子給擋住了,說:“你今天本不在這裏吃,要吃肉,就去另一家吧。”老人傻了眼,看著兒子。令他失望的是,兒子竟一言不發。老人感到一陣心酸,放下筷子,不吃了,走了。可是,到了晚飯時,也沒見他回家。一家人急了,到處找。直到第二天,才有人在山上看到他的屍體。原來,他是服毒自殺了。因為屍體旁邊還放著一個農藥瓶子。可憐老人辛苦一輩子,竟這樣結束了他漫長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