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之神
全球共有15種鶴,我國有9種,在我的家鄉遼河口濕地就有其中的6種:丹頂鶴、 白鶴、 白頭鶴、 白枕鶴、灰鶴、蓑羽鶴。當我寫下它們的名字時,仿佛又見到好朋友們溫暖可人的麵容,有一種格外珍視的意味。
不是嗎?在這6種鶴中,有4種是世界瀕危鶴種,2種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1種為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我不厭其煩一個字一個字地撫摸這些美麗的漢字,就是希望它們不要成為人們回望“曾經”的光耀時提到的芳名;不要成為我們烯噓感歎、沉默無言時,心中最疼的那個身影。
丹頂鶴因頭頂有紅肉冠而得名, 它是東亞地區所特有的鳥種, 因體態優雅、顏色分明,在這一地區的文化中具有吉祥、忠貞、長壽的寓意。
入秋後,丹頂鶴遷飛南方越冬。隻有在日本北海道的當地留鳥不進行遷徙,這可能與當地人冬季有組織地投喂食物和食物充足有關。
我坐在五月晴好的清晨裏,寫下全書的第一個開篇,心中流蕩著溫潤、平和、感激,還有一點點傷感。
是的,太美好的事物,不經意間,總是氰氯著憂傷的淡淡雲煙,如絲如縷,若有若無,但卻揮之不去。窗外,花朵正女大+八變,夜以繼日地變身為綠葉和果實;誰家的貓、狗在鮮嫩的草地上打著滾兒;繁忙的腳手架,正在刷新城市的地標……
這些具體可觸的眼中之物是可以把握的,而視線看不到的十幾二十千米之外,我知道,還有一群群千裏迢迢歸來的鷗鳥, 同樣享受著這春末夏初的柔美豔陽。暖暖的, 柔柔的,軟軟的,絲絨的溫度,那感覺像它們的羽毛一樣順爽,又如晴朗的心情裏春水般的溫情。它們一定是在滑水、嬉戲、梳理羽毛、專注地覓食、雙雙對對地調笑……隻有美麗,沒有哀愁。
每一年的初春三月,積雪殘冰還沒有完全融化之時,我們看到的第一種回歸的候鳥,差不多便是丹頂鶴了。
在江蘇鹽城與黑龍江紮龍之間,遼河口濕地成為丹頂鶴南遷北徙必經的中轉站,相當於古代的騷站:在此歇歇腳兒,飲飲水,攢攢精氣神兒,然後再繼續飛。而有的丹頂鶴到達之後,就住下來―對!住下來,不走了! 它們在中國最美的濕地之一拉開了生活的帷幕,安居築巢,生兒育女,過起了有滋有味兒的小日子。盤錦因此成為世界上集丹頂鶴的遷徙中轉地、繁殖地和越冬地於一身的唯一的濕地。
每年,丹頂鶴分期分批地從南方飛回遼河口濕地,它們要先落在海邊過上幾天群居的生活,適應之後,再以家庭為單位形成自然而然的組合。那種情景真是和諧美滿,溫馨可人。
待它們的身心完全安頓下來之後,就開始新生命的創造與孕育了。
說來有趣:像鳥類“計劃生育”的標兵。在一個繁殖期,每對丹頂鶴隻生兩隻蛋。可是,它們是否都能順順當當地成長為人見人愛的寶貝兒,還真不太好說。也許丹頂鶴父母在淺水裏或濕地上,夜以繼日地苦苦守候一個多月,滿心歡喜卻又小心冀翼地探頭去看時,發現巢穴中並沒有成雙成對的小仙鶴,而隻有一隻幼雛; 另一隻呢,或許隻有空空的蛋殼……一個本該鮮活的生命,竟然不知所終……
丹頂鶴每年的繁殖期從3月開始,到9月結束。營巢於水深的蘆葦叢、 草叢中,每年產一窩卵, 由雌雄鳥輪流解化,孵化期為30天左右。雛鳥2歲性成熟。
丹頂鶴很早就被人們所飼養,唐宋年間尤為盛行。現在許多地方都有人工飼養的丹頂鶴供觀賞。
丹頂鶴是大型涉禽,在濕地環境中屬於食物鏈的上層,是濕地生物多樣性的關鍵種。
丹頂鶴的成活率極低,也正因為它們稀少,而更加彌足珍貴。
哺育也同樣艱難。像人一樣,丹頂鶴幼雛不是一生下來就會走路,不過,還是比人更能適應生存環境。孵蟲幾個小時後,待幼雛全身的水腫漸漸消退之後,幼雛就不需要親鳥的 “扶持”了。可是,親鳥還是不放心呀,直到幼雛完全可以“放單飛” 了, 才把它們帶出去“遇遇”。那時,幼雛大多是站在爸爸媽媽的中間―相當於小朋友與父母逛公園時的模樣―隻不過丹頂鶴沒辦法做到手拉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