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訛傳訛的愛情神話(1 / 2)

以訛傳訛的愛情神話

家鄉的水係眾多,無法一一盡數。不算如麻的溝漢、細如發絲的河流分支,較大的河流溝渠就有21條。有一條極普通的溝叫“鴛鴦溝”, 雖不屬於“21條”之列,但卻聲名鵲起。

有一年,作為中國作協創作基地的盤錦,接待了來自省內外的許多文朋詩友。觀光、遊覽自不待言,除了享譽盛名的蘆葦蕩、紅海灘之外,“鴛鴦溝”是必看內容之一。

聽當地的村民們講,早些時候,每年的春天,那裏的鴛鴦特別多。因此,人們想也沒想便順“嘴”牽“名”,偷懶兒地給它取了“鴛鴦溝”的名字,久而久之便叫開了。可是近年來,在鴛鴦溝看到鴛鴦的機會,卻並不多了。

為了不幹擾葦叢中、水草下的鳥兒們樂享清靜,鴛鴦溝的旅遊線路已放棄“突突”起來沒個完的電瓶船,而選擇搖嚕式純自然、純生態的小船航行了。不喧嘩、不叫嚷,欣賞著河流沿岸的靜美風光,我們悄悄地向河心駛去。

清風習習,太陽光的碎金子灑在河麵上,有著夢幻般的色澤。沿著那條細細瘦瘦的小河水, 向河流的縱深處平勻地滑行,不久,便露出平展、開闊的水麵。

我們首先看到的是野鴨,它們是那兒的常客,也可以說那兒是它們的家。在密密的葦叢中,它們一會兒鑽進去,一會兒又鑽出來, 自如遊弋,並不怕人。接下來,又看到了一些小鳥兒, 因為離得太遠,飛得又快,也看不清,但從聲音判斷,應該是東方大葦鶯。直到回到鴛鴦溝的岸上,也沒見到鴛鴦。我們希望所有的活動都能安排得盡善盡美,不免有點兒失望。可作家們卻並沒因此失去雅興。“這才是純粹自然的風光!”他們興奮地說。

問起當地的攝影愛好者才知道,在鴛鴦溝,真正拍到鴛鴦的人其實並不多。有著10多年濕地攝影經曆和經驗的一位老攝影師說,他隻見過鴛鴦兩次。一聽這話,我遂來了興致,連忙追問起關於鴛鴦的事情來。

於是,他便給我講起了下麵的見聞―

說起來,那該是幾年前的事兒了。

周圍搞攝影的朋友們都說鴛鴦溝裏拍不到鴛鴦了。我不相信,心裏暗自較勁:一定要拍給你們看看。冥冥中,總覺得鴛鴦和我有緣,它們絕不會讓我撲空。就這樣,有一天我開著

鴛鴦繁殖期成雙成對,除繁殖季之外, 多集群活動。

鴛鴦,別名烏仁哈欽、官鴨、 匹鳥、鄧木鳥等。眼上寬闊的白色眉紋延伸至腦後,臉部和頸側具有栗黃色條狀羽,上背暗褐色,三級飛羽呈黃色帆狀豎立,非常醒目。

鴛鴦屬中型鴨類,全長40 cm左右,體重約630 g。車,就一個人悄悄地出發了。

果然,還真是被我說中了! 剛到鴛鴦溝,我就看到了一對鴛鴦―不!準確地說,是一個鴛鴦家庭:一對夫妻,還有它們的一個女兒。它們一家在水麵上閑散地漂著,前前後後尚有一小段距離,鴛鴦夫妻靠得稍近些,女兒不知是貪玩還是遊得慢,離它們稍微遠些。

不一會兒,我發現鴛鴦夫妻遊得更快了,好像並不擔心女兒的安全。眼看著鴛鴦夫妻越遊越遠,女兒連忙追上去,並竭盡全力想靠近它們。可是,鴛鴦媽媽的態度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她不僅不寶貝自己的女兒,還一下一下狠狠地叨著女兒,直到把女兒叨走為止。女兒顯然是生氣了,悻悻地背著它們向遠處遊去。

……鴛鴦的巢多營在樹上,距離水麵足有七八米的高度。小鴛鴦從高高的巢上要以“高台跳水”的驚險動作躍入水中―不用擔心,有草柯、枝丫浮在水麵上,能穩穩地接住小鴛鴦。看看吧,鴛鴦對孩子們就是這樣嚴格訓練的。可這回輪到我大惑不解了:難道“叨女兒”也是鴛鴦訓練孩子的必選科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