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
這本童話集,是從我為少年朋友所寫的作品中選出的。我把這些或長或短的十四篇作品分成“動物篇”和“故事篇”兩部分。1949年寫的“六趾兒”,離現在都快四十年了,按照我小時候作文時愛寫的四個字成語,真可以說是“光陰似箭”了!
這些作品中,大都是我的創作,隻有“井底蛙”是翻譯的,“六趾兒”是從一篇外國兒童故事改寫的。
每個人小時候都喜歡讀課外的故事書,我也一樣,而且到現在還是喜歡。每到國外旅行逛書店時,總要找找看有什麼該國的兒童書,除了英文以外,很多國文字我都看不懂,但是也會看圖識字般的,把喜愛的書買回來。
很多人說,寫兒童讀物的作家,是“寂寞的一行”,我卻不這樣想,我雖然寫得不多,也不是這方麵的專業作家,但是每當夜深寂靜,我伏案為少年朋友寫作時,心中卻充滿了喜悅。有些故事是回憶童年的,記得在書桌前的台燈下寫“三盞燈”這篇時,心兒便悠悠地回到了童年,眼前浮現了宋媽哈氣擦玻璃燈罩時和我的對話,寫得有趣,會獨自笑起來,最後還會流下淚來——我是多麼想念宋媽啊!寫到“遲到”時,好像看到坐在雨中人力車上的女孩——就是我,掙起褲腿看爸爸抽打的鞭痕。這是我不會忘記的一件童年往事,因為由於這件事我從此做了一個守時守信的人。
1949年、1950年的時候,我常在巷口外看見一個小醜打扮的男人,推著一輛掛了各式各樣打擊樂器的破舊自行車,一邊做怪樣,一邊巧妙地敲擊著各種樂器,我現在已經忘記他是怎麼弄的,那隻喇叭不用嘴吹,為什麼也會跟著各種樂器在響?他一來,便會圍上一群孩子,而他的目的不過是賣些糖果罷了!我就把它編成了“哈哈哈”的故事。
我寫的一些動物故事,如“我們都長大了”,“不怕冷的鳥—企鵝”,在寫作前都會研讀動物書籍,或向動物學家討教它們的生態才下筆的。
寫它們的時候,我不但不寂寞,而且從研讀中,我也獲得不少常識,而回憶使我的感情更豐富,無論是親情、友情或同情。人類的情感生活,原來是從孩子時代就要培養的,這並不是“寂寞的一行”啊!
我希望少年讀者喜歡我的作品,那麼,我編這本書的目的就達到了。
1987年2月
(編者注:原文寫於1987年2月,原為《林海音童話集》序,選入本書稍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