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糖尿病的預防(1 / 2)

研究表明,當前導致中國糖尿病發病的因素很多,如人口的老齡化、肥胖、藥物應激、生活方式不科學、遺傳、高經濟收入與低文化程度等。由於整個人群缺乏糖尿病的基本知識,患者中2/3的人因無明顯症狀尚不知已經患病。因此有必要通過各種渠道利用多種方式廣泛地開展宣傳教育,發現有糖尿病的蛛絲馬跡,及早進行檢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這樣才能避免或減少顯性糖尿病的發生與發展。

正確對待糖尿病的關鍵四步

在預防糖尿病時,首先要注意高危人群,其次還應控製肥胖,注意應激。此外,還有幾方麵需提高警惕:

1.宣傳教育

雖然,醫務人員有宣傳教育的責任,但是糖尿病的預防工作是一個社會問題,是一個係統工程,單靠醫生力量難以承擔。因此,有關部門應該利用一些宣傳工具,大力開展宣傳工作,提高廣大群眾的防病意識,做好一級預防工作。一旦發現糖尿病的蛛絲馬跡,就要及早檢查、及早治療。

2.早查早防

有一些症狀表現可以預示著糖尿病的發病,如口渴多飲、多食、消瘦、乏力、多尿、嗜睡等,往往是急性糖尿病患者的症狀表現。慢性病者往往出現:性欲極度衰退;男性陽痿、早泄、遺精等;婦女陰癢久治不愈或分娩胎兒過大等;早年即出現白內障或視物昏花等;四肢麻木、疼痛或小腿經常抽筋;癰、疽、瘡、癤一個接一個;肺結核久治不愈;尿頻、尿急、尿滴瀝、尿有甜味;就餐稍晚一會兒就出現饑餓難忍、心慮多汗、手抖等低血糖反應,進食後則消失;體重突然減輕,特別是原來很胖而近來體重下降又找不到其他原因;40歲後經常想吃甜食。

但如果已患上了糖尿病,也不要恐慌,要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調養,做好二級預防工作,防止各種急、慢性並發症的發生和發展。糖尿病的並發症比實際上糖尿病本身更可怕,我們需要認真積極地預防並發症。

3.控製血糖達標

把血糖持久地控製在正常範圍或接近正常範圍。空腹血糖正常值是3.9~6.1毫摩爾/升,中老年患者空腹血糖不要控製的太低,一般控製在5~7 毫摩爾升即可。這是預防糖尿病各種急、慢性並發症的先決條件。臨床觀察,不管是哪種類型的糖尿病,隻要有持續高血糖的存在就不可避免地有並發症的發生與發展。人的五髒、六腑、各個係統無不依靠血液滋潤,血糖高,代謝紊亂,髒腑功能失調,則疾病叢生。

為了控製血糖,首先要消除以下幾個誤區:其一,隻注重自覺症狀,忽略定期檢查血糖。有的患者尤其是廣大農村患者,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幾年都不查一次血糖。他們認為,沒有口渴、尿頻、乏力等自覺症狀,就不會得糖尿病。事實上並非如此。臨床觀察,有不少患者直到自己出現了嚴重的並發症,如白內障、末梢神經炎、心腦血管病時,才意識到血糖又高了,這就無形中給醫治增加了難度,因此,健康人也有定期檢查血糖的要求,最起碼每3 個月要查一次。目前有先進的快速血糖檢查儀,指尖采血,十幾秒鍾就出結果,很方便,費用也不算高。其二,拒用胰島素,延誤病情。目前治療糖尿病的藥物有三大類,中藥、口服降糖西藥及胰島素。它們各有自己特定的知用區。隻有掌握適應證,對症下藥,才能顯現。否則,該用不用或不該用而用之,必然影響療效,甚至給患者造成一定惡果。但臨床上發現有為數不少的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持有不正確的看法:有的認為胰島素有“癮”,一打上就丟不掉了;還有的人錯誤地認為打上胰島素後會變成Ⅰ型糖尿病,再吃藥就無效了等等。不聽醫生的勸告,固執地拒絕使用,使病情惡化嚴重的會累及生命。近期,美國和加拿大的醫療中心報道:用強化胰島素療法使血糖長期維持在正常水平,能夠理想地防止慢性微血管並發症及神經病變,值得借鑒。其三,偏聽虛假宣傳,上當受騙。糖尿病是個世界性的疑難病,目前的醫療水平尚無法徹底治療此病。盡管如此,仍有些患者偏聽虛假宣傳廣告,到處亂求醫,一直得不到係統治療,其後果隻能是病情沒有得到改善,甚至有的反而惡化。

4.提高認識,掌握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