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汪用桓\程曉樺夫婦:看到孩子成才是件幸福的事(1 / 2)

名人情懷

作者:牛孩子

培養兒子好口才

汪用桓一家和電影、電視結下不解之緣。他年輕那會兒在《瞧這一家子》中飾演陳強的老實女婿,而如今他的臉上仍帶著慈祥而溫暖的笑容,讓人看著心裏特別踏實;他的太太程曉樺是他的同窗,曾用聲音塑造了阿蘭·德龍版《佐羅》中佐羅的親密愛人奧頓西婭,而現在她的嗓音依然清脆而不失柔美,洋溢著對生活的熱情;他們的兒子汪譯男也是能說會道,是滬上著名的體育頻道主持人。

說起汪譯男的好口才,首先得益於母親給予的語言天賦,但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還得歸功於父親的用心調教。在對兒子的教育中,他最重視的就是口頭表達能力:交往能力70%來自於自信,包括對自己表達能力的自信。因此,對兒子的遣詞造句也比其他家長管得嚴。

別看他平時一臉和氣,然而,兒子小時候一開口,他就化身為嚴師,哪怕是極小的用詞不當,也不放過,會在第一時間進行糾正。除了言傳身教,他還為兒子找了位好“老師”——電台廣播。評書、相聲,他常和兒子一起聚精會神地聽上半天。“聽得多了,久而久之,他語言能力也就強了。譯男說話時,從不會出現‘嗯嗯啊啊’的連接詞,語法錯誤也很少出現。”汪用桓頗為自豪地說。不過,這也留下了一個“後遺症”:兒子的作文常以“話說”、“且不表”開頭,十足的評書味兒。

兒子能說,也喜歡說。在家裏他是公認的“話嘮”,常常一家三口的晚飯時間,就成了他個人脫口秀的秀場。對此,他倆不覺得煩,反而常鼓勵他說出自己的想法。

記得譯男上初中那會兒,正是耐克、阿迪達斯湧入中國之時。看著同學們腳蹬耐克帥氣的模樣,他的心也癢癢了。可是,要買耐克鞋先要媽媽點頭。回家後,他一本正經地對媽媽提出:“媽媽,我要和你談一談。”主題就是這次買鞋,他想要自己做主。

聽了他的要求,程曉樺吃了一驚:倒不是因為兩雙鞋子價格差太大,心疼錢;而是她擔心兒子染上愛攀比、重物質的壞毛病。她語重心長地回答:中學生應該把精力放在學習上,而不應追求名牌和物質享受。因此,除非他有足夠的理由,否則不能答應他的要求。

針對媽媽的質疑,譯男引經據典地闡述了自己對物質的看法,從孔孟之道到西方宗教,侃侃而談說了一個晚上,從一雙鞋子引出了一場物質與精神的哲學大討論。

這下,媽媽更吃驚了:兒子對物質的思考有如此完整的一套理論。而爸爸則下了個結論:看來譯男是個辯才。

那到底給他買嗎?

買吧。既然兒子對這個問題有這麼多深入的思考,我們又一時無法說服他,那就尊重他的想法和選擇吧。

滿足兒子的願望,並不代表他們默許兒子追求名牌,而是他們覺得:兒子是一棵獨立的大樹,而不是父母這兩棵大樹上的枝椏。因此,做父母的,應該尊重他的想法,如果雙方看法發生衝突,隻能夠用語言去引導,用行動去影響,但絕不能代替他思考或做決定。就像在名牌的問題上,媽媽常會在家透露父母在外工作的辛勞,讓他明白賺錢不容易,自覺地節儉個人花費,而不會命令他。

在買鞋的小事上如此,在前途的選擇上也是如此。程曉樺希望兒子長大能當醫生,可兒子高中畢業考時,卻改主意了:想要做主持人。回家和父母一說,他倆回答:我們尊重你的選擇。曾有一陣,父母想為他創造條件,出國留學,可兒子一句:我不願意,我相信能在國內發展得更好。父母也就依了他,計劃從此擱淺。“我們真心地希望兒子活出個性,活出自我。而看到他靠自己,幹了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我們由衷地高興。”他倆回顧這些兒子成長的點滴,嘴角揚起的是幸福和自豪。

如今,小樹已長成值得倚靠的大樹。老兩口更新換代新家電,總會先給兒子去個電話,請兒子做“顧問”。而夫妻倆每回鬧別扭,兒子也會發揮他的好口才,自告奮勇地做和事佬。他一會兒站在媽媽一邊鼓動:“媽媽,我告訴你,這人不可救藥,離婚。”一會兒又拍著爸爸的肩,歎道:“唉,看來老爸還是缺不了媳婦。”結果兩人都被他逗得笑出了聲……退休後,重新體會為人師的幸福

1993年時,汪用桓和程曉樺曾開辦過小鴿子藝術學校,教孩子們表演和配音。學校深受好評,報名那天,有上千名學員慕名而來,結果為了維持秩序,不得不請警察幫忙。然而忙碌的工作占用了他們全部的業餘時間,讓人有些透不過氣來。權衡之下,他們決定結束學校。但是,他們的心依然牽掛著講台,因為他們太喜歡孩子了。因此,退休時,當他們問自己:“老了,幹些什麼好呢?”兩人很有默契地想到了做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