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家庭
作者:林海鯉
我們的寵愛給丫丫帶來了麻煩
我家的丫丫已經4歲半了,活潑好動很是可愛。她一直由我們老兩口帶,幾有好吃的、好玩的,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給丫丫。可是,最近我們發現,丫丫變得悶閻不樂。一閘老師才知道,丫丫什麼都要一個人獨享,小朋友都不肯和她玩,在幼兒園被孤立了。唉,我們聽了又傷心又著急,平時的寵愛有加,卻給丫丫的成長道路帶來了障礙。現在我們該怎麼做呢?
專家告訴你:
小心!過分的寵愛會讓他變得自私
雖然在家裏爺爺奶奶能寵著第三代,縱容他們的獨享意識。但是,他們踏上社會後可沒人會樣樣順著他們的心思。學會分享是他們將來步入社會的必修課。然而,分享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因此,從自我為中心的想當然,到懂得分享是一種快樂,他需要你更多的指導。
新年是教分享的好時機
要教會他分享不能靠說教,而是要靠熏陶和示範。因此,最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在與人相處中,潛移默化地用言行教導他。而新年是走親訪友的聚會高峰期,與同齡的表兄妹玩耍、向長輩拜年,這些都是讓他們體會分享的樂趣,進而學會主動分享的好時機。
讓他一起參與這些分享時刻吧!
分享時刻一:新年購物時爺爺奶奶不經意的過度關懷:
爺爺奶奶總是等孫子買夠了,才想到買自己的。如果孩子這時說不想逛了,他們便體諒道:“回家吧,咱們的什麼時候買都行。”
你可以這樣試一試:
逛街前,問他:你知道爺爺奶奶最喜歡什麼新年禮物嗎?進店後,派給他小任務:幫奶奶找找女裝櫃台在哪裏?或是請他當小參謀:奶奶穿哪件大衣更好看?
這樣一來,他就不會隻想著自己,還會考慮到家人的需要了。
分享時刻二:收到紅包、水果籃,好吃點心時
爺爺奶奶不經意的過度關懷:
新年收到水果籃、點心時,小孩子總忍不住拆開包裝,挑自己喜歡的攥在手裏,自顧自地享用起來。這時,更有爺爺奶奶一旁縱容:“寶寶,我給你先挑個好的。”
你可以這樣試一試:
問他:寶寶看看水果籃裏有些什麼,給大家挑幾個好吃的水果拿過來吧。或者給他派個小任務:寶寶,把點心端上來給大家吃吧。
拿壓歲錢也是孩子們喜歡的傳統節目。隻要添個小細節,讓孩子從中體會到分享的含義。如在新年前和他討論,準備哪些禮物給來客,在收到紅包時,鼓勵他把禮物遞上去。
分享時刻三:吃年夜飯、聚餐時
爺爺奶奶不經意的過度關懷:
吃年夜飯時,一旦有好菜上桌,爺爺奶奶首先給孩子夾一筷子,並把菜移到他們麵前。
要是輪到孩子給他們夾好菜,則違心地表示:“我不喜歡吃這個。別費心思給我夾菜了,你自己快吃吧。”
你可以這樣試一試:
孩子最愛模仿,看到你給他夾菜,也會想到給你夾,這時,千萬別拒絕他想與你分享的好意。就算你真的不喜歡這道菜,也要誇他一句:“寶寶,真懂事呀。”然後高興地吃上一口。
同時,你還可以利用風俗啟發他。例如,中國人上魚時,要長者先動筷。於是,你借機開導他:寶寶,上魚了,你想想,現在該讓誰先吃呀?讓他學著排先後順序。分享時刻四:和兄弟姐妹玩耍時
爺爺奶奶不經意的過度關懷:
新年裏,小孩子常為了玩具爭吵。這時,爺爺奶奶出麵了:“咱們玩自個兒的。”或是“到奶奶這兒來,別和他們玩了。”然而,這剝奪了他在遊戲中體會分享的快樂。
你可以這樣試一試:
兩三歲的孩子喜歡拿著玩具一個人玩,因此,對於這樣的孩子,最好給他們一人一個玩具。事先告訴他:今天有小朋友來玩,幫奶奶想想,要大家都玩得開心該怎麼辦?或是告訴他:寶寶,我們今天玩個遊戲,每人選一件玩具,奶奶數到10時,大家交換玩具再繼續玩,怎麼樣?
如果遇到五六歲的孩子為玩具爭執,你可以先等一等,給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時間,實在鬧得厲害,再出麵調解,事後再用“三個和尚”、“孔融讓梨”等故事教育孩子。
專家特別提示:不要強迫他分享
對於分享,我們更多的是長期引導與示範,但對三歲以下的孩子不願拿出東西與人分享時,不要強迫他們。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與他人交往中帶有明顯的自我為中心的傾向,直到三歲以後,他們才會逐步建立他人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