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雨花石收藏:天然意境掌中品(1 / 3)

收藏之道

作者:錢多多

杜寶君在雨花石收藏界裏頗有名氣,單單她所收藏的精品雨花石就有500餘枚。這些雨花石按照市場價看早已價值不菲,但是。她說:這些天文數字與她無關,因為她隻收不賣。她隻在乎手捧雨花石。沉浸在其天然意境中的快樂與忘我。

雨花石是她的知己

隻要一提到上海的杜大姐,雨花石藏家們都會肅然起敬,蹺起大拇指讚道:“杜大姐的東西真是好!”這位杜大姐就是開辦雨花石私人展館的杜寶君。五光十色的石頭養在一個個白瓷水碗中,在燈光的映射下,美得令人著迷。去年世博會召開之時,就連各國展館的館長們都慕名專程而來,圍著杜大姐的雨花石發出陣陣感歎。

杜大姐和雨花石的緣分還得從50多年前說起。1954年,她到南京去旅遊,聽說雨花石出名,便想選上兩塊,放在家裏的魚缸裏。然而,在雨花石的攤前一站,她就像生了根似的,隻顧挑石、買石,美景名勝也頓失吸引力。回家的時候,別人帶的是板鴨、鴨肫幹,而她的包裏隻有沉甸甸的石頭。

別人問她這些石頭好在哪裏?她答不上來,隻知道自己打心眼裏喜歡它們。也因著喜歡,她開始去了解雨花石。從資料中,她得知雨花石是中國特產,曆代的清官、忠臣都喜歡雨花石,於是不由對雨花石另眼相看。之後,在文化大革命中,她因右傾思想而受到衝擊,在對革命信心低落的時候,摸著雨花石她又想起那些曾同樣鍾情於雨花石的古代忠臣們,於是,雨花石成了她自勉的精神寄托:她也要學習那些忠臣們以堅定的信念經曆這場革命信心的考驗。在家裏的五鬥櫥上、桌子上都放著她的雨花石,在外麵遇到鬱悶事,回家雙手捧著雨花石細細端詳,石頭透出的溫潤感便會慢慢滲透進她的心裏,讓她的心中生出幾分安慰與平和。那時,雨花石就像是一位沉默的知己,陪伴著她度過那段灰暗的歲月。

用老紅木換來的雨花石

杜大姐到底有多愛雨花石?就拿1988年那次的事來說吧。1988年,她去南京看女兒、女婿。而去總統府門口,逛地攤看雨花石,已經成為她每次去南京的保留節目了。這次自然也不例外。

杜大姐信步走到攤前,突然,她眼前一亮,被一塊石頭吸引了。看石看角度,石頭上有山、有人、在上方還有一輪圓圓的月亮。巧的是,山、人、月的比例適中,好一幅天然渾成的春江花月夜,杜大姐立刻心生歡喜。

她問攤主:“老鄉,這怎麼賣?”

總統府的攤主們都知道杜大姐在雨花石收藏界裏可是名人,她看中的東西都是好貨。這位攤主見杜大姐詢價了,便信口開價:“3800。”

這對一個月工資才一千多的杜大姐來說簡直就是天價。杜大姐一愣,心想肯定是攤主見她喜歡,存心開出的高價。

攤主見她搖頭,便誇起了自己的石頭:“杜大姐,你眼光最準了。一眼就看中我這塊寶貝,這石頭可有四景呢,真正的好東西,值這個價。”

“可這畢竟隻是塊石頭,這個價實在太高了。”杜大姐誠心誠意地請攤主開實價……一番討價還價之後,攤主終於讓步至一千多。可是,這對杜大姐來說仍是高價:杜大姐做收藏有個規矩,不能動用家庭開銷的錢,隻能用家中的閑錢做收藏,雖然女兒表示願意買了送她,但是作為一個母親,她不願意增加女兒的負擔。於是,她想了想說:“老鄉,價格實在太高,我回家想想辦法,你幫我留一周吧。”攤主知道杜大姐最講信用,於是,一口答應。

回家後,她做夢都掛念著這塊石頭,暗暗為籌措這筆資金而苦思冥想。家裏最值錢的是母親留下的紅木家具,是否要把這壓箱底賣了換雨花石呢?她心裏百般糾結。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她也越發焦急。就在這時,有朋友告訴她:江西有人運了一車皮菊花石,請她一起去看看。她去後,被漂亮的菊花石吸引了,一口氣挑了好幾塊,一算價錢,加上雨花石所需費用正好能抵那套老紅木的價錢。她這下拿定了主意……晚上,望著空蕩蕩的屋子,她懷著歉意對老伴說:“看來今天隻好睡板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