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何母子失和(1 / 1)

結束攝政王獨攬大權的一天終於在孝莊的焦急期待中來到了順治七年即公元1650年十二月初九,攝政王多爾袞出獵,死於喀喇城,被追尊為“誠敬義皇帝”,用皇帝喪儀。

福臨親政,不到兩個月,即宣布多爾袞“謀篡大位”等種種罪狀,削爵毀墓並撤去太廟牌位,籍沒家產,多爾袞的黨羽也受到清洗。在“倒多”過程中,濟爾哈朗取而代之,成為一個新的權力集中點。孝莊敏銳地發現了這一苗頭,防微杜漸,讓福臨發布上諭,宣布一切章奏悉進皇帝親覽,不必啟和碩鄭親王,消除了可能產生的隱患。

這時,年少的皇帝才得以在太後的安排下理政、讀書,他如饑似渴地吸收漢文化,大膽使用漢官,整頓吏治,開創了清初政治新局麵。

孝莊憑借對突變的政治風雲的把握,把兒子福臨推上皇帝的寶座又憑借胸中的韜略在隨時都可能出現的逼宮危機中度過了最艱難的七年而當多爾袞去世後,她則以四兩撥千斤的策略,為14歲的順治小皇帝贏得了親政機會。但孝莊怎麼也沒有想到,等待她的將會是母子失和的局麵。

太後與皇帝的關係絕非單純的母子關係,作為母親,她必須理解兒子是天下之主的現實,她的任何規勸、建議都不能引起兒子的不悅,否則就會適得其反的。

如果天下太平也就罷了,可此時的清王朝離海內一統還差得遠著呢。再加上在順治廢後的風波中,母子倆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為了兒子的皇位、為了清王朝的江山社稷,孝莊皇太後把心都快操碎了,可兒子非但不理解,反而一再向她顯示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完全不顧她的難堪。

難以承受的失落和傷心讓孝莊太後無比慘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