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太宗再次命東、西兩路軍大舉南下,宋兵部尚書孫傅把希望放在士兵郭京身上,郭京謊稱身懷佛道二教之法術,妄以道門“六甲法”以及佛教“毗沙門天王法”破敵。但神兵大敗,金兵分四路乘機攻入城內,金軍攻占了汴京。宋欽宗遣使臣何到金營請和,宗翰、宗望二帥不允。
公元1126年閏11月底,金兵再次南下。12月15日攻破汴京,金帝廢宋徽宗趙佶與其子趙桓為庶人。
公元1127年3月底,金帝將徽、欽二帝,連同後妃、宗室,百官數千人,以及教坊樂工、技藝工匠、法駕、儀仗、冠服、禮器、天文儀器、珍寶玩物、皇家藏書、天下州府地圖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積蓄被擄掠一空,北宋滅亡。因此事發生在靖康年間,史稱“靖康之變”。
怒發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闋。
——嶽飛《滿江紅》
所謂“靖康恥”,是指靖康二年(1127)蒙受的奇恥大辱。繁華的忭京被北方的金兵攻陷,宋欽宗親自到金兵大營投降。金兵雖然沒殺他們,但是當場宣布廢宋徽宗趙佶和宋欽宗父子為庶人,就是平民百姓了。另外找來一個傀儡,就是奸臣張邦昌,讓他來當皇帝。金兵把值錢的東西全搶空,什麼金銀、文物等等,洗劫一空。然後把宋徽宗、宋欽宗,還有他們的後妃、兒子、女兒、宮女共一萬四千多人,全部押送到金國當俘虜。一路上婦女受盡了蹂躪,不少人悲憤自殺以求解脫。
宋徽宗趙佶在金兵營中給過去的兩個大臣的信中寫到,(國家)“山河,都是為大臣所誤。今日使我父子離散至此,追念痛心,悔恨何及。”他把責任都推到了大臣身上。其實,這次金兵南下,就是宋徽宗趙佶自己出主意勾引他們來的。《宋史》中說,如果不是宋徽宗趙佶主動搞小陰謀詭計勾引金人,“金雖強,何釁以伐宋哉?”
宋徽宗趙佶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為了自保,為了自己的利益。
我們知道,宋國和遼國在宋朝第三代皇帝宋真宗時代就簽定了澶淵之盟,這是一個長期友好的和平條約,兩國不再打仗,而是互稱兄弟。宋答應每年給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兩國的皇帝以兄弟相稱,互相慶吊,文書來往互稱南北朝,宋稱南朝,遼稱北朝。雖然對宋不太公平,甚至於屈辱,但是,公元1004年簽定的這個澶淵之盟,維持了大宋的百年和平,總比年年打仗強。
宋朝到了宋徽宗時代,國力日漸衰弱,宋徽宗趙佶詩、詞、書、畫都不錯,可當皇帝不行,不幹正經事。比宋徽宗趙佶大三十五歲的蔡京,知道年輕的皇帝還不到二十歲,心性還未定,就根據《易經》提出的“豐、亨、豫、大”的說法,誘惑皇上盡情享受“天下之豐”,說什麼人生幾何,何必太辛苦,不如對酒當歌、盡情享樂。於是鼓動皇帝大興土木,在京城修建萬歲山,造一座皇家園林,派人到南方搜集奇花異石,大批運輸花石的船和車,被稱為“花石綱”。僅僅因為文人皇帝喜歡欣賞奇石、花草,就命令官員把全國的奇石和花草統統搬到自家的花園裏,想一個人看盡,不給他人欣賞。宋徽宗趙佶的所謂愛好,成了“楚王好劍客,路人多傷疤”。那些為宋徽宗趙佶搜羅到奇草、怪石的人,都得到了重用,那些把差使辦砸了的,都被施一嚴厲的懲罰。蔡京等人還專門在蘇州成立一個機構,叫“應奉局”,這個局的職責是專門為皇上搜集怪石或者花木。負責搜羅的官員,基本都是流氓,看到誰家有精致的家具或者怪石,就帶人去收。不付任何成本,就是拿封條一貼,就得進貢給皇家,稍有不從,就是“大不敬”。再不從,就拆房子抓人。派去的官員趁機撈錢,大顯威風,為了一塊石頭逼死人的事情經常發生。直直鬧得民不聊生,內亂不斷。老百姓被逼上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