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趙佶 文人畫:池塘秋晚圖(1 / 1)

宋徽宗趙佶的藝術主張,強調形神並舉,提倡詩、書、畫、印結合,他是工筆畫的創始人,花鳥、山水、人物、樓閣,無所不畫,這便是卓然大家的共同特點。他用筆挺秀靈活,舒展自如,充滿祥和的氣氛。他注重寫生,體物入微,以精細逼真著稱,相傳他曾用生漆點畫眼睛,更加生動、栩栩如生,令人驚歎。趙佶的畫取材於自然寫實的物像,他構思巧妙,著重表現超時空的理想世界。這一特點打開了南宋劉鬆年、李蒿和夏圭在山水畫構圖方麵的變革之門。他還強調形神並舉的繪畫意念。勞倫斯·西克曼在《中國的藝術和中國的建築》一書中曾說,趙佶的畫寫實技巧以“魔術般的寫實主義”給人以非凡的誘惑力。趙佶提倡詩、書、畫、印結合。他創作時,常以詩題、款識、簽押、印章巧妙地組合成畫麵的一部分。這成為元、明以後繪畫派傳統特征。

宋徽宗趙佶在位時,曾廣泛收集曆代文物書畫,並親自掌管翰林圖畫院,讓文臣分門別類,著書評論,編輯《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書,這些都對宋代的繪畫藝術起到了推動和倡導作用。他還增加畫院畫師的俸祿,將畫院列入科舉製度中,以“野水無人渡,孤舟盡自橫”、“嫩綠枝頭紅一點,惱人春色不須多”等詩句為題,考錄畫師,給畫院注入“文人畫”的氣質。許多畫師,如李唐、蘇漢臣、米芾等,皆是由此脫穎而出,樹譽藝壇。皇帝如此鍾愛書畫,文人雅客又怎能不趨之若鶩?北宋書法、宮廷畫在此時發展到極致。

在書法上,宋徽宗趙佶起初學的是黃庭堅,後又學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並雜揉各家,取眾人所長又獨出己意,最終創造出別具一格的“瘦金體”,既有“天骨遒美,逸趣靄然”之感,又有強烈的個性色彩,如“屈鐵斷金”。特點是筆劃瘦細而有彈性,尾鉤銳利,運筆迅疾。字一般呈長形,張弛有度,有一種秀美雅致、舒暢灑脫的感覺,而且通篇法度嚴謹,一絲不苟。這種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的書體,需要極高的書法功力、涵養以及神閑氣定的心境來完成。此後盡管學習這種字體的人很多,但能得到其神韻的卻寥若晨星,這足以見證趙佶的書法功力。相比之下,趙佶的詩詞顯得較為平庸,尤其是前期詩詞,多為矯情之作,享樂情調十分明顯。但在淪為亡國之君之後,他觸景生情,寫了不少情真意切的佳作,像“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家山回首三千裏,目斷山南無雁飛”,讀來讓人心中隱隱作痛。

《瑞鶴圖》是公認的宋徽宗存世工筆寫實類花鳥畫真跡,為存世絕少的宋徽宗“禦筆畫”。

此圖畫莊嚴聳立的汴梁宣德門,門上方彩雲繚繞,十八隻神態各異的丹頂鶴,在上空翱翔盤旋,另兩隻站立在殿脊的鴟吻之上,回首相望,天空及宮殿周圍的祥雲皆以平塗渲染,更烘托出仙鶴動飛之勢和曼妙體態,氣氛祥和吉慶。畫後有趙佶瘦金書敘述一段。

《瑞鶴圖》曾收入《宣和睿覽集》,金軍攻入汴梁時,這件作品被拆成單幅的卷軸流散出去,清乾隆晚期被收進清宮,溥儀私自夾帶出宮後流失到東北,最終成為遼寧博物館的藏品。

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的《瑞鶴圖》,是宋徽宗趙佶之“禦筆畫”,構圖和技法俱皆精到:構圖中一改常規花鳥畫傳統方法,將飛鶴布滿天空,一線屋簷既反襯出群鶴高翔,又賦予畫麵故事情節,在中國繪畫史上是一次大膽嚐試;繪畫技法尤為精妙,圖中群鶴姿態百變,無有同者,鶴身粉畫墨寫,睛以生漆點染,整個畫麵生機盎然。

《池塘秋晚圖》卷本幅以荷鷺為主體,將各種動、植物分段安排在畫麵上。卷首畫紅蓼與水蠟燭,暗示水岸。接著白鷺一隻迎風立於水中。荷葉欹傾,水草順成一向,襯托白鷺充滿張力的姿態。荷葉有的綠意未退,有的則枯萎殘破,墨荷與白鷺之間的黑白對比,增強水墨色調的變化關係。後有鴛鴦,一飛一遊,紅蓼、水蠟燭及枯荷裝點出蕭瑟的秋意。而白鷺的眼神、鴛鴦的動向尚有往後延伸之勢,讓觀者有意猶未盡之感。

宋徽宗對繪畫有精湛的研究,尤擅長花鳥,據傳畫鳥用生漆來點睛,成豆形突出於畫幅之上,又黑又亮,炯炯有神。

《池塘秋晚圖》卷本幅為粉箋本,此粉箋新紙時,光潔亮麗,其上尚印有卷草紋圖案,是當時極為珍貴的材質。由於紙麵經過上粉處理,具有不吸水性,因而影響到筆墨的趣味。乍看之下,筆墨甚為質樸,有斑剝古趣。其構圖是將各種動、植物分段逐次安排在畫麵上,是唐代及其以前習見的構圖式,在描繪花草的形態技法較為古樸,有唐人裝飾意味的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