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一部廣義散文的結集。其中大部分文章是近幾年寫的,還有一些則寫於多年以前,從未收入過文集,這次一並收入,是對已逝歲月的紀念。

第一輯“似蘭斯馨”,為散文詩專輯。部分文章來自《文學報·散文詩研究》的“名家印象”專欄,另一些評述中國散文詩曆史、現狀,及新近出版的幾本散文詩集。

第二輯“讀書與讀人”,讀古今書,品古今文人風采。有幾篇是學習書法的心得。

第三輯“憶與履”,自傳性的回憶和兩岸紀遊。

第四輯“編者悟語”,30餘年編輯生涯中留下的若幹雜感和外出考察印象。有一些是專為河南文藝出版社內部刊物《創新出版》(季刊)而寫。有幾篇是為同事所寫的序言,其著作均與編輯職業有關。

第五輯“與電影相遇”,寫於上世紀80年代後期的一組影評。那時,河南省成立了電影電視評論學會,還設立省會電影評介組,我有幸參與其中,便有了這些短文。

第六輯“答友人問”,幾篇友人專訪,與散文詩和書法有關。

附錄 ,收入幾篇與本人工作經曆有關的文字。最後是我新近整理的30餘年出版生涯及文學、書法活動年表。對於關注我的朋友們,這些資料或許可以增進了解。

因為工作繁忙,已十多年沒有出版過個人作品集。離開工作崗位,真正有“解放了”的感覺。心情頓時安靜下來。一個職業出版人,旋即變為一個自由人。前兩年由於頸椎病的困擾,謝辭了若幹友人的雅命。從今年起,成為名副其實的自由撰稿人。也有了整理舊作與新作的心情和精力。

取一個合適的書名頗不容易。取《天堂書屋隨筆》,是為省事,類似大鍋菜,無所不包。忽想,古人有《畫禪室隨筆》,前輩有《緣緣堂隨筆》,步其後塵,何樂而不為?

所收文章大多發表過。記起的,均在篇末注明發表報刊及日期,以示感謝。少數文章因發表報刊丟失,隻能注明寫作日期。

文中插入百餘幅圖片,均與內容有關,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已具有文獻性,成為文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讀這些圖片,腦海即刻浮現一些或溫馨或令人感奮的生活回憶。一個個生活場景,被鏡頭瞬間捕捉,便化作永恒的記憶。

感謝老友、出版家、書法家王劉純社長慷慨接納拙著,並為本書題寫書名,還親選優秀裝禎設計家劉運來先生為本書設計,是我的幸運。責編王曉寧先生亦為作者老友。十多年前我們有過一次愉快的合作。他為拙編《新世紀青年必讀》把關,因其嚴謹的工作作風,為該書贏得兩個重要獎項,最終使所有作者都成為受益者。感謝魯迅文學獎等多項文學大獎獲得者、評論家兼詩人何向陽女士賜序。

一些工作照片,為同事張雪生、廖磊、郭端飛等人所拍。謹向他們表示感謝!

這本書對我個人而言,頗似一塊界石:既是對往昔的告別,又是新生活的開始。過去,我是一個職業出版工作者,文學和書法的票友;今後,則成為一個全職閱讀者、舞文弄墨者,出版業的票友。

2013年,秋高氣爽,鄭州天堂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