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書法到了王羲之的手中才算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王羲之被後人稱為“”,他的書法造詣在中國曆史上是空前絕後的,他與三國時的鍾繇同被稱為“南派”的開山祖師,而他的最著名的代表作《蘭亭集序》不僅使他在當時的書法領域中威名廣播,時至今日,這幅作品也稱得上古今中外書法界的藝術珍品。千餘年來,曆代的書法家、藝術家都一致推崇《蘭亭集序》為行書的始祖,書法界中幾乎無人不學王羲之的字,就算沒有去直接臨摹它,但或多或少也受到它的影響。直到今天,人們臨帖習字仍然脫離不了他的風骨,可見這本《蘭亭集序》在中國書法領域的地位之重了。而有關於王羲之作《蘭亭集序》的故事,在曆史上也常為人津津樂道。
桓溫第二度北伐失敗,王羲之也準備辭官退隱。那年的三月,正是初春時節,會稽一帶天氣晴和、風和日麗,王羲之看到國事日漸混沌不明,自感前途渺茫,心情十分苦悶。他終日枯坐家中,想起自為官以來,國家內憂外患的局麵不但沒有改善,反倒越來越惡化,覺得自己的才能無處施展,報國無門,心情更加惡劣。
一天,王羲之看著窗外的春景,心想:“我再繼續悲愁下去也是徒勞,與其這樣自尋煩惱,不如出外散散心,像這樣美好的景色,要是再邀來一些老朋友聚一聚、喝喝酒、吟吟詩,那該有多好啊!”
想到此處,王羲之馬上攤開紙筆,準備寫邀請函,但是用什麼名目比較合適呢?總不能無緣無故地把客人給拉來吧!想了一想,現在正是初春三月,就用“修禊”的名義吧。中國的古俗,三月上巳,也就是三月裏第一個巳日這一天,人們必須到河畔,用河水洗去自己的罪惡。漸漸地,這一種習俗由宗教儀式演變為春光明媚下男女老幼的郊遊、宴樂。一些達官顯貴們更是要趁此機會聚在一起高談闊論、飲酒賦詩,漸漸地成為一種雅事。後來,人們就以三月初三這一天代替三月上巳,目的是便於記憶。
王羲之正在埋頭寫信的時候,他的兒子王徽之看到了,便問道:“父親,‘修禊’是什麼意思?我不大懂。”
王羲之放下了筆,對兒子說:“嗯,這個嘛!簡單地說,就是一種儀式,通常在冬末春初的時候舉行,人們利用這種儀式祛除去年的壞運,迎接今年的好運,這種習俗周朝時便有記載,已經由來已久了。你想不想跟我一道去見識見識,順便再拜見一下你的叔叔伯伯們?”
徽之一聽可以出去遊玩,十分雀躍,便帶著興奮好奇的心情準備跟父親一道去開開眼界。
在三月三日的這一天,王羲之帶著包括徽之在內的三個兒子與一些文人雅士,浩浩蕩蕩地來到會稽山陰縣的蘭亭(現浙江紹興西南的蘭亭渚)舉行“修禊”祭拜的儀式,謝安兄弟、孫綽兄弟及王羲之的叔父、內弟等均在此列。王羲之領著大家祈禱,儀式過程中,王羲之想到自己一介文人,不能領兵驅逐異族收複失地,又無力通過政治作為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如今連自身尚且不保,心中悲憤萬分。他在心中默默地禱告:“這百年來,百姓沒過過一天太平日子,為什麼這些無辜的百姓要遭受這種罪?我不求自己的幸福,隻求天下能夠安定,讓百姓過幾天安穩日子吧!”
儀式完畢以後,大家便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喝酒聊天,王羲之心情還沒平複,躲在一邊獨自地喝著悶酒。
這時,一個人站起來說:“今天大家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四周的景色又如此之美,我們不能辜負這美好時光,何不每人作詩一首,要切合時令,也要符合我們今天聚會的意義。咱們不妨來個規定,如果哪一個人作不出來,每人罰他一大杯酒,大家覺得怎麼樣?”
這種提議對在場的文人們來說正中下懷,哪有不讚成的道理!於是,眾文士們紛紛展開紙張,磨墨的磨墨、拿筆的拿筆,有的人搔頭苦思,有的人一揮而就。王羲之見大家興致勃勃,不好掃興,也參與進來。他首先作了一首四言詩。這一輪賽詩前餘姚令會稽謝勝等15人沒有交出作品,當場每人被罰飲了三鬥酒,等到罰酒的這一幕鬧劇過去以後,大家就開始品評各人的詩,有人擊節讚賞,有人搖頭晃腦地吟哦,好一幅歡樂的場麵。
酒過數巡之後,又有好事的人提出意見,說道:“今天這一次的聚會實在太難得了,又有這麼多的佳作,我們何不把這些作品都收集起來,彙訂成冊,再請一位高手寫一篇記敘這次蘭亭集會的文章,不但有紀念性,說不定還會留名後世呢?”
大家一聽都表示讚同。不過,找誰來作這篇序言呢?這個人必須要寫得一手好字,而且還要文筆優美流暢,否則,好好的一次集會,卻毀在文章上,豈不是大煞風景!大家想來想去,公推一位文筆好,書法更是首屈一指的人出來做這件事,這人不是別人,正是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