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葉小文統戰老兵新征程(1 / 3)

走進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這所政治學院,可以說是從統戰工作的一條線,轉向另一條線。前途更艱,擔子更重,更要“常懷憂黨之心,恪盡興黨之責”。

早春二月,乍暖還寒。全國兩會在即,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簡稱“中央社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葉小文,也在忙碌中早早地認真準備好發言稿。這將是他第一次以新身份——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參加“兩會”。

角色轉變,身份變化,葉小文恒久的搞好統戰工作之心不變。他的思考,也一直圍繞於此,不斷深入。

範圍更廣,責任更大

2009年9月,葉小文接到一紙調令,離開了奮鬥18年的宗教工作戰線,走進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任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同時被提拔為正部長級。

“這一輩子和促進五大關係和諧的神聖使命綁在一起了,現在的工作可直接關係到促進政黨關係和諧。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作為中國共產黨創辦並領導的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治學院,作為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聯合黨校,由毛主席起名,周總理操辦,鄧小平題名,江澤民確定校風。胡錦濤更賦予其‘統一戰線人才培養基地、理論研究基地和方針政策宣傳基地’的重要職能。這不是一般的學院,而是有著政治殊榮的高等‘政治學院’;不是一般的學習園地,而是整個中國統一戰線的‘三大基地’。在眾多的關懷和大家的努力下,中央社院培養了一批參政議政的興業人才、治國棟梁,產生了一批建言獻策的真知灼見、濟世名篇。與中央社院‘一個機構兩塊牌子’的中華文化學院,也為港澳台僑胞了解國情、學習中華文化,搭建了一個頗受歡迎的平台。”葉小文介紹著中央社院的曆史。

走進這所政治學院,應該說,葉小文是從統戰工作的一條線,轉向另一條線。相比於國家宗教事務局,這裏工作範圍更廣,責任更重大。葉小文回憶幾次出訪美國,常常遭遇過兩個問題:“作為無神論執政黨,中國共產黨能夠真誠地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嗎”;而另一個問題就是“作為唯一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能夠真誠地推進民主製度嗎?”

葉小文當時生動、明確地闡述了前一個問題,說得美國人無話可說。但是對於第二個問題,當時並不在葉小文研究的範圍之內。此番上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和第一副院長,葉小文相信自己總有一天會理直氣壯地回答清楚美國人的第二個質疑。

“在60多年前延安的一座窯洞裏,中共領導人毛澤東與來訪的國民參政會參議員黃炎培,談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權如何擺脫曆代統治者‘治――亂’‘興――亡’的‘曆史周期律’。毛澤東當時毫不猶豫地說:‘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而今,在社會主義快速發展的新時期,葉小文作為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要為這條新路獻計出力,肩上的擔子並不輕鬆。

“我到這裏來不是養老的”,葉小文對自己履新講了一句樸素的大實話。

上任伊始,葉小文一行就馬不停蹄地陸續深入到各地社會主義學院進行調研,對於其發展與瓶頸,一一摸清。談到各省社院和中央社院的發展,葉小文強調,進一步建設好社會主義學院,需要完善的問題還有很多:要著眼兩個方麵,社院發展既要注重外延改善,更要注重內涵提高,要在練內功、強素質、提高社院建設科學化水平上下功夫;在現有硬件條件下挖掘資源,通過加強對民主黨派機關幹部培訓、開展網絡教育等形式,主動為民主黨派建設“學習型參政黨”服務;針對民主黨派和統戰幹部更新換代帶來的對新成員進行基礎理論培訓的需求,以及新的情況和問題層出不窮帶來的對現有成員進行新形勢新任務教育的需求,把社會主義學院培訓工作做實、做細;兼顧兩個方麵,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教學與研究上,既要與中央統一思想、方向一致,又要照顧民主黨派的特點和自身建設實際,通過入情入理的理論教育和討論式的教學方式使學員心悅誠服;在教師隊伍建設上,既要挖掘培養具有社院特色優勢的專職教師隊伍,又要組織統籌好院外的優秀兼職教師資源,實現互補與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