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少年天子(1)(1 / 3)

(一)福貴命相生母之謎

明弘治四年(1491年)的九月二十四日,明朝皇宮中又誕生了一位皇子,他便是後來的明武宗朱厚照。皇子的父親是弘治皇帝孝宗朱祐樘,這年剛滿21歲,母親是張皇後。由於孝宗與皇後感情深厚,所以沒有選立別的嬪妃。明朝的十六位皇帝中,隻有皇後而不立嬪妃的,隻有明孝宗一人。當孝宗有了這個皇子以後,舉國上下欣喜若狂,因為明朝立國以來以嫡長子的身份即位的皇帝絕無僅有。

嫡長子繼承製是我國宗法製度中一項最基本的原則,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即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這項製度在西周時期就已經確立,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長子繼承,而其他的庶子為別子,他們被分封到全國各重要的戰略要地。由嫡長子繼承的王位可以確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對嫡子的大宗來說,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內又為大宗,其繼承者也必須是嫡長子。西周的嫡長子繼承製目的在於解決權位和財產的繼承與分配,穩定社會的統治秩序。這一製度被西周之後的曆代王朝所繼承,一個王子一旦有了嫡長子的身份,也就有了合法繼承王位的優先權。

但是自從明朝立國到朱厚照出生前的123年之中,並沒有一個皇帝是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王位的,所以明武宗朱厚照算得上是明代皇帝中得天獨厚的既是嫡子又是長子的一位。這次孝宗和他的張皇後生了這個空前的皇家嫡長子,當然是皇家貴族的大喜事。

武宗不僅生來就顯得身份特殊,並且其出生時辰也有異於常人。如果用天幹地支來表示他的生年月日時,是這樣的:辛亥年甲戌月丁酉日申時。而要按照時、日、月、年的順序讀,就與地支中的“申、酉、戌、亥”的順序巧合,按照當時的說法,這在命理上稱為“貫如連珠”,主大富大貴,據說明太祖朱元璋的生辰與此有相似之處,朱元璋創立大明基業,恢弘朝運,大有作為。因此,嫡長子朱厚照亦被寄予厚望。

但是,伴隨喜慶的氣氛而來的還有對朱厚照皇子身份的懷疑。張皇後與孝宗結婚四年之後,仍然沒有懷孕或生子的消息,這讓朝廷上下焦慮萬分。在明代,太子被稱為國本,即國家的根基,皇帝無子就證明國家無根,也就代表著國家的發展是不穩定的。要立太子就要讓皇帝廣生子嗣,並且是越多越好,但孝宗的正妻隻有一個張皇後,也就是說國家的根基現在全都寄托在張皇後一個人身上了。於是朝臣和貴族們紛紛上書,要求孝宗選立別的嬪妃,早立國本。但是孝宗說,誕育皇子是內廷的事情,外廷的朝臣無權插嘴。

盡管這不隻是內廷的事情,但既然孝宗已經表態,朝臣們也不便強行勸諫。不勸諫可以,危險仍然存在;皇帝不可當麵強勸,皇後卻是可以腹誹的。於是種種流言便產生了,有人說皇後是個不會生育的女人,作為國母她應該主動請皇帝廣立嬪妃,雖然這會威脅到她的地位,但她的舉動會贏得整個國家的敬重。又有人說,皇帝之所以隻有張皇後一個正妻,並不是因為他們感情深厚,而是張皇後妒性十足,她不能容忍有人搶占自己的位置,即使生不出皇子來她也要保持一個獨自占有皇帝的有利地位。種種流言都是以張皇後不能生育作為基礎的,流言傳播得很廣,大街小巷間充滿了關於張皇後的小道消息。

正在這時,張皇後卻突然宣布自己誕生了一位皇子,這並沒有阻止小道消息的傳播,反而增加了消息的內容,也使得人們更加深了對張皇後的懷疑:為何皇後在四年之後才有了第一個子嗣,並且消息來得如此突然?這位皇子會不會不是張皇後所生,而是抱養來的呢?舉國上下對於國本問題的重視和對宮廷秘聞的好奇無疑增加了此事傳播的廣度,但說到底,所有這些流言都隻處於猜測階段,並無真憑實據。雖然如此,我們仍可以考慮一點,即當時人人對於來自宮廷特別是內廷的消息充滿了猜測。皇宮那麼遠,宮牆那麼高,沒有幾個人有機會親自去內廷確認消息的正確與否,猜測是正常的。並且這種猜測也並非空穴來風,首先,皇帝三妻四妾甚至後宮佳麗三千是人們普遍接受的觀點,孝宗隻有一個皇後而不立嬪妃的做法確實顯得特立獨行,正是因為這一點,人們便可能對張皇後滿懷好奇,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女人?其次,張皇後四年不孕的事實和她獨占皇帝的事實使得人們對於這個關乎國運的女人心懷不滿。

另外這種猜測的廣泛流傳,與一件冒認皇親的案件有很大關聯。這樁案件發生在弘治時期,明朝政府把它命名為“鄭旺造妖言案”。案子有一個較長的審理過程,一直到朱厚照即位後,才告終結。事情涉及到朱厚照生母的問題,在對案情和人犯的處置上,撲朔迷離,令人疑竇叢生。